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北京市怀柔区:深山红村铸就思政样板 校地联动赋能乡村振兴

2025-07-10 16:30:31来源:中国网
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道德坑村迎来红色教育发展里程碑——近日,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舞蹈学院、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道德坑村迎来红色教育发展里程碑——近日,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舞蹈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大思政课”教育基地集体在此揭牌落户,不仅见证了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揭秘了这座深山村落如何通过“红色基因+高校智慧”的创新模式,成为首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标杆样本。

道德坑村作为解放战争时期冀热察军区后方医院所在地,如今的“破圈”绝非偶然。众多在京高校为何锚定这一深山“红色课堂”?其核心竞争力源于三重基因的深度耦合。

政策导向与实践响应的精准契合

道德坑村作为新时代首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其以红色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发展之路,与北京市教委打造思政“金课”、鼓励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的意愿完全符合。目前,道德坑弘德烈士陵园已被纳入《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数据库》——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

  

红色历史与教育资源的天然适配

作为冀热察军区后方医院旧址,道德坑村留存着“家家是病房、户户住伤员”的革命记忆。3万余名伤员救治史、625名烈士长眠的弘德烈士陵园,构成独一无二的“思政教育富矿”。近年来,道德坑村建成了2.5万平方米的“一园两址一馆”(弘德烈士陵园、后方医院遗址、红色体验基地、革命纪念馆),打造出包含担架体验、英烈缅怀、情景再现等七大站点的沉浸式研学路线,已形成集 “参观-体验-教学-研究” 于一体的红色教育综合体,相继获批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6项市级以上资质,为高校开展沉浸式教学提供硬件支撑。

  

校地协同与发展生态的厚积薄发

近年来,道德坑村积极与高校缔结“发展联盟”,北京舞蹈学院创作的村歌和红色情景剧、首都师范大学的思政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规划设计、首都医科大学的护理知识、北京农学院的种植技术、北京林业大学的设计方案等都已在村里“生根发芽”。2023年,道德坑村引入第二届“苍穹杯”全国大学生乡村国土空间价值提升规划设计大赛,作为北京地区唯一指定规划村庄,吸引120余名专家学者与高校学子实地调研,形成20余套专业规划方案,实现“项目落地-成果转化-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

今年4月,依托市教育两委的政策支持与资源统筹,在“教育助力怀柔科学城”首批落地项目的战略牵引下,道德坑村与在京高校的协同发展迎来全新契机。宝山镇党委详细梳理50所高校信息,成立工作专班,委派专人“点对点”与高校对接,商谈合作。在市委教育工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的支持指导下,最终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舞蹈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10所学校达成合作意愿,将高校“大思政课”基地落户道德坑。这10所院校,有的已与道德坑有了较深的“牵绊”,比如北京舞蹈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此次为进一步深化合作;有的是在“教育助力怀柔科学城”专项工作中达成的新合作,比如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有的则是依托前期共建基础,与乡村振兴目标和道德坑发展愿景深度契合,比如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有的则是希望通过这次机遇,进一步拓宽乡村发展路径,比如借助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理工类专业优势,助力道德坑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道德坑村的“破圈”发展之路,离不开校地协同和党建联创的创新生态体系。这种“高校智力反哺乡村建设、乡村场景赋能思政教育”的双向联动,绝非简单的资源嫁接,而是基于需求匹配的深度关联。

校地协同,打造首都样板

接下来,宝山镇将建立起道德坑村“大思政课”教育基地推广机制,深化“村校联”工作品牌,发挥高校“百花齐放”教育优势,将道德坑村建设成为在京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思政课教育基地、社会实践调研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力争实现道德坑发展的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链接,打造首都乡村振兴的“校地联动样板”。

道德坑村将聚焦基层党建、农业发展、文化振兴、村庄规划、数字乡村、乡村医疗等领域,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以历史为课本、以村庄课堂,邀请学生通过课程作业、田野调查、科研选题调研等形式,在道德坑村开展理论宣讲、打造智慧农田、培训乡村医生,进行壁画、雕塑、情景剧、戏曲等文艺创作,全面提升道德坑村作为“大思政课”教育基地“户外课堂”的教学水平。

  

党建联创,推动全面合作

宝山镇将依托市教育两委的政策支持与资源统筹,在全市教育系统中加大对道德坑村红色教育基地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红色“1+1”党支部共建、学生党员培训等丰富多彩的联建共建活动。同时,依托“大思政课”建设,撬动在京各高校资源,通过学科嫁接、资源互通,实现高校智力输出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乡村振兴样板,实现立德树人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并进。

  

如今的道德坑村,已从深山里的“红色记忆”蜕变为首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标杆。其探索出的“红色文化铸魂、高校智力赋能、机制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不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行走的教材”,更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中书写了校地协同的鲜活答卷。(北京市怀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