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在哪里需要守卫,哪里就是我的战位!”8月1日,建军节。当许多人以不同方式庆祝这个光荣的节日时,北京市怀柔区学生军训基地安置点的出入口,成了区委社会工作部王文纪同志特殊的“战位”。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他仍不知疲倦地在出入口昼夜奔波,时而询问人员去处,时而为车辆登记。在这场与风雨的较量中,王文纪退役军人的底色、共产党员的担当、志愿奉献的情怀交相辉映,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守护篇章。
军人本色——
纪律严明,筑牢安置“安全坝”
“哨位”就是责任,严谨就是担当。王文纪曾在卫戍区英雄部队服役26年,脱下军装多年,那份融入骨血的纪律意识和严谨作风,展现在了安置点这个“新战场”上。
“若有战,召必回!”接到安置点任务通知时,王文纪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驱车奔赴安置点一线。面对千头万绪的安置工作,他深知秩序是安全的基石,制度是运行的保障,作为安置点管理的关键环节,人员进出登记容不得半点马虎。凭借在部队历练出的高效执行力与严谨作风,在部领导的指挥下,他和同事连夜梳理流程,制定详尽的人员进出登记规范、突发事件处置章程、人员车辆进出表等材料,保障安置点人员车辆有序进出。出入口登记处是他的“主战场”,他身先士卒,日夜值守,连着熬了几个大夜,眼睛布满血丝,但身姿依然挺拔如松。
在部队服役时,王文纪所在的卫戍区部队以“首都心脏的盾牌”闻名。在本次抢险救灾中,这支英雄的部队也出现在了最前线。得知老部队也正在参与抢险救灾,虽身处不同“战场”,他心中仍激荡着“并肩作战”的豪情与责任。“虽然岗位不同,但守护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平安!这是咱当兵的人该有的样子!”在八一建军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依然坚守在安置点,在指挥部与出入口之间奔波协调,用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铮铮誓言。
党员担当——
冲锋在前,当好群众“贴心人”
“党员”就是旗帜,人民就是使命。作为一名党员,王文纪深知肩上的责任,他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坚守在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
安置点内,近千名群众需求复杂,是对一名党员宗旨意识和能力水平的直接考验。王文纪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面对进出的安置人员和探访的群众,他态度温和,始终面带微笑,一句句亲切的称呼,拉近和群众的距离。面对情绪激动的群众,他不仅耐心倾听,更善于运用沟通巧妙化解矛盾。
王文纪始终秉持着安全无小事的原则,当有群众不听劝阻,一定要将违规物品带进安置点时,他拉着群众的手,耐心细致地解释,说明为何不能将违规物品带入,直至群众表示理解。每天值守结束时,他会通过调取监控、整理纸质材料等方式,将进出人员车辆数量一一复盘,形成每日台账。他常说:“群众有情绪是正常的,我们要将心比心,既要守住安全底线,更要解决他们的困难。”这份源于党性的责任担当、为民情怀和化解矛盾的智慧,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好的体现。
志愿情怀——
真情奉献,架起温暖“连心桥”
“志愿”就是情怀,服务就是初心。面对繁杂的安置点出入口管理工作,王文纪不仅自己扑下身子干,更联合部门全体人员一起上。
接到安置点值守任务的通知,社会工作部19人全员出动,迅速组成一支志愿服务队,全力支援安置点进出值守工作。在这支队伍中,王文纪以身作则,在安置点昼夜忙碌,始终坚守在一线。同事们见他连轴转了好几个日夜,都劝他回家歇歇。他摆摆手,语气坚定:“这点累算什么,我扛得住!现在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值守换班的短暂空闲,他也闲不下来。看见地面脏了,他顺手就抄起扫帚打扫干净;到了饭点,他主动帮大家把盒饭领回来,一份份分发到位。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他做得认真又自然,这种以身作则的志愿服务精神,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志愿服务队干劲十足,高效协作,将出入口值守任务百分百完成。王文纪发自内心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热忱,在大家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让安置点的出入口处充满了温情。
风雨见证初心,坚守淬炼本色。在学生军训基地安置点值守的日日夜夜,王文纪以退役军人的纪律与坚韧筑牢安全防线,以共产党员的担当与情怀抚慰群众心灵,以志愿者的奉献与热忱传递温情守护。三重身份,汇聚成一颗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一份坚守,诠释着守护群众的无悔誓言。王文纪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在哪里需要守卫,哪里就是我的战位!”(北京市怀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