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昔日长征落脚地全面脱贫
2016-10-21 09:18:09   来源:新华网

250万亩造绿之地让吴起人从“面朝黄土”走向“满眼苍翠” 绿色产业帮扶模式让山绿、水清、人富

吴起“切尾巴”战役遗址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吴起镇,当时部队人困马乏,伤病员较多。面对尾随而来的追兵,毛泽东指示要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一定要切断长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当时,毛主席就在胜利山上的一match棵杜梨树下指挥了这次有名的“切尾巴”战役,为中央红军长征画上圆满的句号。

新华社西安10月20日电(记者张斌)陕北延安吴起县马湾村村民马永强满脸喜悦地看着自家大棚里即将成熟的香瓜,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一个个金元宝啊。”

深秋时节,地处黄土高坡的马湾村,山梁上是黄红相间的树林子,大棚里是长势正旺的甜香瓜。吴起香瓜不仅糖分含量高、味道香浓,而且销售价格一直坚挺。“便宜的时候一斤卖15元,过年时候价格要翻两三倍呢,我两个棚每年收入10万多元,比打工强太多!”马永强说。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的吴起,曾经背靠荒山、脚踩石油,一跃跨进全国百强县之列。但是随着国际油价大跌,这座经济结构单一的富庶小县也陷入“黑色困局”。“2014年我们县财政收入30多亿,现在大约只有一半了。”县经济发展局局长贾治乾说。

事实上,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吴起,每逢冬春季节,西北风一刮,风沙弥漫;夏秋季节,“下一场大雨褪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马湾村村长雷金会说:“曾亲眼看着被雨水冲毁的田地号啕大哭,玉米苗才发个芽儿,一场雨就全部冲到河滩里,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日子恓惶得没法说。”

于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牧越荒,越荒越牧曾让吴起陷入掠夺式耕作的僵局。

1998年起,吴起县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通过18年日日不歇“封、改、退、还、建”,近250万亩造绿之地让吴起人从“面朝黄土”走向“满眼苍翠”。

近年来,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断探索“生态脱贫”,曾经“县富民穷”的吴起于2015年底实现3369户贫困户整体脱贫。为了巩固“绿色发展”成果,吴起还不断创新农业帮扶模式,防止“返荒返贫”。

位于县东北部的五谷城镇,曾经“山是秃的,水是浑的,人是穷的”。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绿色产业帮扶模式,旧时“蛮耕”的农民也尝到了“精作”的甜头,如今“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人是富的”。

“去年我40亩谷子地、10亩荞麦地一共收入5万多元,再加上圈养黑猪、植树造林的补偿,年收入不止10万元呢。”五谷城镇桐寨村村民张炳奇高兴地说。

桐寨村村支书张彦财告诉记者,村里超过70%的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平均每户年收入早已超过5万元。

(责任编辑:任湘萍)

相关热词搜索:吴起 长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