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产品博览交易会上的地方民俗纪念品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系列活动演艺产品博览交易会于15日至17日在西安开展。本次展会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演艺成果,琳琅满目的文化创意衍生产品以及先进演艺设备器材和舞台美术设计。记者张骏贺 摄
新华网西安10月16日电(记者张骏贺 薛天)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天马行空的创作思路、日新月异的演艺设备、鬼斧神工的舞台美术……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系列活动演艺产品博览交易会好似一架“西洋镜”,透过它能领略到如今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百花齐放的缩影。
本届演交会由第十一届艺术节组委会主办,旨在为全面展示全国文艺创作优秀成果,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广泛传播,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文化产业特别是演出行业发展新趋势。
“来参展主要是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演出商与观众知道我们的作品,看我们的原创。”黑龙江省杂技团有限公司副团长刘迎宾介绍,冰上杂技就是黑龙江杂技团今年带来的作品,此作品已在美国巡演并参加了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表演。
此次演交会全国各地的参展机构都展示了全国范围内各具特色的舞台艺术优秀作品和最新成果,其中包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作作品,本届艺术节“文华奖”全部五十七台参评剧目,陕西省近年创作的优秀剧目以及各省推荐的本地区重点创作作品。
此外,来自各省、市、自治区所属文艺院团、演艺机构,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所属文艺团体以及民营文艺院团也带来了丰富的优秀演艺剧目和优秀创作成果等。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认为,“这次演交会像是一次艺术界的‘阅兵’。”
在此次演交会上,很多演出团体带来了新引进的国际作品。“歌剧是舶来品,但我们要洋为中用,”中央歌剧院演出中心主任梁寒说,“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让歌剧走进校园,不但宣传歌剧,也指导观众怎么欣赏歌剧,在歌剧表演过程中如何‘叫好’、如何鼓掌。”
不但“请进来”,大量的国内艺术也通过不同的思路“走出去”。有的依托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梁寒说,“中国歌剧《杜十娘》与国外的《茶花女》故事情节类似,引起国外观众的共鸣,让国外观众认识中国歌剧。”有的则从创作伊始就引入中外合作的模式。比如中国、以色列联合创作的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在国外演出时广受好评。有的也通过挖掘本土文化符号来获得国外市场的青睐。四川交响乐团团长牟岭虹介绍,通过挖掘四川本土符号,四川交响乐团“天姿国乐”品牌让中国音乐在伏尔加河畔奏响。
演交会也成了同行合作交流的平台。各艺术团体都精心准备了宣传册,互相赠送。陕西演艺集团项目部部长陈艳说,“这次演艺博览交易会为我们搭建了平台,促进与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艺术作品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兼顾经济效益。”
幕前优秀的艺术作品当然离不来幕后先进的演艺设备与精美的舞台设计。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与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也参与了此次展会。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理事长朱新村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我国也正从演艺设备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像灯光技术我们已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灯光还大多是进口的,但今年G20表演就都是国内制造的。”
(责任编辑:任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