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红色景区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贵州省内红色经典景区逐个数

2017-03-28 17:56:48来源:贵阳日报

二十四道拐。

息烽集中营纪念馆雕塑。

  

王若飞故居。

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全国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将作为今后五年红色旅游发展工作的重点。其中,贵州省8处景区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贵州红军长征

红色旅游系列景区

该景区包括遵义市遵义会议纪念馆,红花岗区红军山烈士陵园,汇川区、桐梓县娄山关景区;赤水市赤水红20军烈士陵园,黄陂洞战斗遗址,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习水县、赤水市、仁怀市风溪渡口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黔南州瓮安县、遵义市余庆县、遵义县(现播州区)和贵阳市息烽县乌江景区;黔东南州黎平县黎平会议旧址;印江县木黄会师纪念地;遵义市苟坝会议旧址。

其中,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该馆馆址是遵义会议会址,会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杨柳街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新城幸福巷的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处,属于遵义会议会址的组成部分。

黔东南州黎平县黎平会议旧址,位于黎平县城翘街52号(亦称扁担街或东门街)。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队伍从湖南进入贵州后攻占黎平县城,并在此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参会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会议主要讨论红军进军方向问题,会后作出《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从思想上组织上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一个小小县城,有这些大人物在此驻留,确也难得。现“黎平会议会址”牌名为陈云所书。

会议旧址对面,新建了黎平会议纪念馆,主要陈列北上抗日、黎平会议、走向胜利、红色记忆、今日黎平等图片和文物。

贵阳市息烽集中营

革命历史纪念馆

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由设于 息烽阳朗坝的本部和玄天洞囚禁处组成。军统内部称之为“大学”,而重庆白公馆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虽称“中学”和“小学”。

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余人。数百名革命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0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将其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安顺市王若飞故居

王若飞故居是纪念和展示王若飞同志光辉事迹的专题性纪念馆,位于安顺市内若飞大道北道中段东侧。故居始建于清代,王若飞曾祖父所建,1982年对外开放。故居临街,经过道进朝门入四合院,院内铺以方形石板,有石砌花坛、鱼池等,房屋为木结构小青瓦建筑,具有清代民居风格。现存部分家具实物及王若飞青少年时期在日本、法国留学时进行革命活动资料,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起工作时的照片、通讯手迹,重庆谈判时所穿衣物,遇难后党中央和中央领导的悼词,部分国民党要员、爱国将领、民主党派知名人士题词、挽联及有关王若飞的书籍,出版物等。

黔南州独山县

深河桥抗战遗址

深河桥抗战遗址位于独山县城北9公里处,在二战期间是西南铁路终点站,黔桂公路的必经之地。1944年12月2日,日军攻占独山县城,中国军队、美国盟军和黔南各族人民在深河桥共同抗击日军,最终迫使日军败退黔境。因此,独山被誉为“抗日战争的转折地”。深河桥抗战遗址景区包括入口广场、卢沟晓月、民族门、万魂墙、贵州省抗战陈列馆、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烽火台等主体设施。其中抗战陈列馆是景区核心部分,陈列有抗战时期的大量图片和实物,展览分为日本侵华,民族危亡;伟大旗帜,全民抗战;抗战后方,黔中英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4个部分,介绍了黔南各族人民在“黔南事变”中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英勇事迹。

铜仁市周逸群烈士故居

周逸群故居位于铜仁市区今共同路12号。周逸群是八一南昌起义的重要组织者,积极参加者之一,与贺龙同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周逸群故居坐北朝南,呈四合大院,总占地面积1162平方米。清道光年间,周逸群祖父始建后楼两幢。

1918年周逸群烈士亲建正屋一幢三间,占地面积109平方米,现为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正屋前有石板铺墁院坝,两旁辟有花圃。整个故居古朴典雅,错落有致。故居在国民党时期曾作“逆产”充公,后经其亲属力争,方完整保留至今。

黔南州荔波县

邓恩铭烈士故居

邓恩铭烈士故居,坐落于黔南自治州荔波县城北向阳路21号,故居为一栋四排三间土木结构的普通居民瓦房,坐西朝东,当街而立。大门对面左侧10余米处生长着一株200余年的古榕树,树干周长10余米,高约15米,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盘根错节,生机盎然,整体如伞状树冠。

室内陈列着烈士少年时代用过的笔、墨、砚台、墨盒、玉首饰、幅符、衣架、马灯、家信等实物,以及介绍烈士生平和革命事迹的图片、资料。故居内还保存着邓恩铭少年时代用过的木床、桌子、椅子、凳子、石磨、药碾、八挂钟等遗物。

铜仁市石阡县

红二六军团革命遗址

包括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会议旧址及陈列馆、甘溪红军战斗遗址、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遗址。

该革命遗址是在石阡天主堂基础上建立的。1936年1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肖克、王震等率领下进驻石阡县城,将总指挥部、军团司令部及政治部、卫生部、供给部、国家保卫局等军直机关设在天主教堂内。石阡天主堂始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教堂规模较大,有中西合璧、砖木结构楼房10余幢,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总占地面积7485平方米。现存旧址三处: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及司令部旧址(南楼)、石阡会议旧址(南北楼之间的经堂)、贺龙等领导人住址(北楼)。

黔西南州史迪威公路

晴隆二十四道拐遗址

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清代时候,这里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公路二十四道拐,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筑路时毁损。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