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县保卫局旧址
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有一处上世纪30年代红遍皖中的苏维埃革命遗址,这些涵盖了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功能的机构,既是我国现今保存较完整少有的苏维埃时期我党县级机构旧址群,又是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初年的古建筑群。2006年,独山革命旧址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完好的建筑结构
独山镇位于美丽的大别山东北麓,这里群山绵延,河渠相连,沃野起伏。位于其中的独山革命旧址群,是由九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成,主要分布在独山镇的西街、中街两条老街上,与西淠河、南头山连成一片,自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走在总长近500米的西街上,路面是由鹅卵石铺就而成,路心长条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轮沟,仿佛诉说着80年前的故事。街旁的商行、作坊、药铺、神庙、祠堂、戏楼、老宅等鳞次栉比,风貌依然保存良好。
据六安市文物局文物科张先锋科长介绍,这条街的东段即为苏维埃俱乐部、暴动指挥部和赤卫军指挥部旧址,西段那头有中共六安县委和少共六安县委旧址、保卫局旧址,目前保存得都比较好。而西南向东北方向的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和经济合作社也坐落其中,列宁小学旧址也在附近不远的燕京路中段。据悉,这些旧址的建筑年代自清代中期至民国初期不等,是古镇老街的历史缩影。
据悉,独山革命旧址群包括了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我党县级党政军、文化、教育、司法、经济等完整的机构,现今完好地保存在只有方圆0.07平方公里的独山老街上。“这在安徽境内是唯一的,在全国也罕见。”张先锋说。
“独山革命旧址群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独山暴动打响了‘六霍起义’的第一枪,建立了皖西地区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张科长说,这个政权即为三区工农革命委员会,同时也建立了安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三师,也就是后来成长为红四方面军的三大主力师之一。“独山革命机构作用是巨大的,其历史功绩也是无法磨灭的。”
走在这些旧址建筑群之中,看到的都是青砖黛瓦,仿佛置身于江南之中,可屋顶的某些地方却又让人感觉与江南马头墙有所不同,“这是我们六安地区建筑融入了江南建筑风格的成果。”张科长笑着指了指屋顶的翘角说,这种建筑现今所存的实物渐少,独山苏维埃革命旧址群建筑就是这类建筑的遗存。
功能完备的红色政权机构
与其他国内现存的革命遗址所不同的是,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党县级机构革命遗址群,独山革命遗址群至今保留了功能完备的各个机构。据张先锋科长介绍,除了独山暴动指挥部设立于1929年11月,即六霍暴动时期,其余的中共六安县委和少共六安县委、六安县苏维埃政府、六安县赤卫军指挥部、六安县苏维埃俱乐部、六安县列宁小学、六安县经济合作社等机构,均为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期间设立。“虽然那个特殊的时期,我党还没有在全国取得政权,但在独山这样一个县级机构地区却能设立如此功能完备的机构,也算是我党在地方政权建设方面一个有益的尝试。”
在张先锋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六安县苏维埃政府俱乐部。据了解,这里原为火神庙戏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从外表上看,这是一座具有清代中期风格的建筑,面阔七间,上下两层,上位戏台,下位是观众驻足、散场出口。次间为两间两层,为演员化妆、休息的场所。我们发现,在大门两侧分别有两个侧门,门楣上刻有“云心”、“海口”字样,“这其实就是‘入口’和‘出口’,‘云心’形容观众多,像云聚在一起进场;‘海口’形容观众像江水汇入大海一样出场。”讲解员介绍说。看来,当时苏区也是处处有文化呀。
据悉,独山暴动后,当地苏维埃政府在这座戏楼里设立了俱乐部,成为革命集会、宣传娱乐、演戏歌咏的重要场所,并指导各区乡建立读报识字班。在戏楼的墙面上,还能看到当年在其中饰演的各类戏剧宣传画的仿制品,让人依稀感觉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人们的生活片段……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