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感谢国家,儿啊!你放心卫国,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在家一切安好。”近日,在贵阳籍现役军人何永福家中,何永福父亲何跃伦在收到开阳县人武部政委钟毅亲自送来的慰问信后,感动得热泪盈眶。虽然儿子长期不在身边,但一想到他是为祖国镇守边疆,作为军人家属,全家都觉得无比光荣与自豪。
慰问信中这样说到:从你打起行囊离开家乡,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或许更久……寒来暑往,星月交替,肠旺面、酸汤鱼、豆腐圆子是乡梦里的味道;甲秀楼、黔灵山、青云市集是乡愁中的寄望。虽乡音不改,但你在成长;虽烟火依旧,但家乡在变化。
“打开慰问信,家乡贵阳的味道和景色就扑面而来。”何永福在与父亲的电话中哽咽着说。
八一期间,在“全国双拥模范城”贵阳,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慰问信通过多种形式陆续送达到每一位贵阳籍现役官兵或家属手中。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军政军民团结重要论述,继承弘扬、传承创新贵州革命老区双拥工作优良传统,全力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浓厚氛围,提升双拥工作服务部队备战打仗的贡献率。
由贵阳警备区牵头,联合市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军地部门,按照贵州省军区通知要求,在今年八一期间,全面启动了“同心向强·共卫国防”拥军优属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走访慰问户籍地或现住址为贵阳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现役官兵及转改文职人员家庭,及时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帮助贵阳籍官兵及其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广大优抚对象办实事做好事。
开展一次走访慰问。充分利用八一期间走访慰问的时机,摸排了解贵阳籍现役军人情况和官兵家庭在生产、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需求,特别是后院、后代方面的现实困难,列出需解决的困难清单。
建立一张连心卡。为官兵本人及家属建档立卡,发放一张联系卡片,明确联系人和联络电话,保持24小时联系畅通,确保官兵及其家属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和得到妥善解决。
发送一封慰问信。八一期间,以各级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警备区政治工作部门名义,采取快递寄送、上门发放、在电视和报刊等媒体刊播或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向贵阳籍现役官兵本人或官兵家属发一封慰问信,感谢官兵为国防的坚守付出、无私奉献,褒扬家属给予的大力支持,增强军人军属荣誉感自豪感。
解决一批现实困难。充分运用“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工作机制优势,重点关心关爱官兵家中有病人、孕妇、儿童、老人的家庭,积极协调帮助解决看病就医、托管看护和生活保障等问题。特别是随军家属就业、子女教育优待方面“急难愁盼”的问题,积极协调军地相关部门给予重点优待和特殊照顾,切实帮助解除后顾之忧,激励广大官兵心无旁骛投身练兵备战。
在贵阳警备区和军地相关部门的联合推动下,调动各区县、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基层武装部、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社区网格员,形成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工作人员带着真情、带着责任,在送去温暖和祝福的同时,宣传了拥军优属相关政策,全面掌握联系走访对象生产、生活及家庭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切实推动“同心向强·共卫国防”拥军优属活动全覆盖。
此外,还认真收集驻筑部队官兵及贵阳籍军人军属三后问题,在子女入学入托、随军家属安置等方面积极协调相关单位予以解决。不断增强了全市军人、军属获得感、幸福感,营造了拥军、爱军的浓厚氛围。目前,已与教育部门对接协调新学期500余名驻筑部队军人子女入学入托相关事宜。
贵阳警备区领导介绍,贵阳市新时代双拥工作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军地协调、信息互通、工作互补等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服务部队备战打仗、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双拥工作主线,聚焦部队“前线、前沿、前哨”,巩固官兵“后路、后代、后院”,关注军属“所需、所想、所盼”。上下一心、各方协力、全面推动活动通达全国、惠及全体贵阳籍官兵。
此次“同心向强·共卫国防”拥军优属走访慰问活动,从“八一”期间一直持续到2024年春节,实现贵阳籍官兵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梦启黔山贵水间,身许无悔报国门。
在贵阳市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推动下,筑城好儿女的荣誉感、自豪感,必将化身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战斗力。(贵阳市双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