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贵州优秀复退军人之群众心中的好支书杨再江

2017-11-15 11:38:00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讯 (杨锡权 通讯员 陆林)家住册亨县冗渡镇硝厂村长坪组的杨再江,生于 1958 年 5 月,农村生活铸就了他艰苦朴素、不怕困难的精神。1978 年,他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步入了军营,服役于 35213 部队,在部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畏严寒酷暑,刻苦训练,特别在自卫反击战中,冲锋陷阵,忘我地投入战斗。1982 年退伍回乡,历经过枪林弹雨的他,可谓铮铮铁骨,满怀的真能量,热爱生活,关爱亲人战友,开启了不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创业旅程。

心里全装着群众的好支书

退伍后,杨再江回到自己的家乡,心里想着,趁年轻,得好好做出一番事业来,最好是给家乡人带来些便利的事儿。正好,1983 年,硝厂大队的群众选他当副支书,他想,乡亲们这么信任我,我可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啊!他下定决心,要一步一步地让大家的日子好起来。

杨再江和他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在硝厂大队和美井大队这两个大队 10 个生产队的农户,要用自己家种的小麦做面条或是想把油菜籽加工为菜油,都要人挑马驮到很远的地方才可加工。没有经济基础的他,东拼西凑地买来了加工面条和菜油的机器,安装在硝厂大队,为乡亲们加工,只收取很低的加工费,为的是方便乡亲们。附近的人都说,这个杨再江回来了,我们打面条榨油的真是方便得很,少跑了好多路程又省钱,真是太好了。1985 年,杨再江当了大队支书,他把心思转到了家乡的建设上,如何才能让硝厂大队早些通电,让队里老老小小享受“夜晚的光明”,这是他日思夜想的事情。多次与群众共商,劳力不是问题,想到通电是多么方便,乡亲们积极性很高,都愿意投工投劳,最大的难题是经费问题,他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家里能换钱的东西也卖了,筹得 3 万元,农户出一些,又去省民委、县财政、县民政、县民委申请经费补助,也都得到了帮助,接下来就是拉电的工作了,作为一个大队的领头人,他要东奔西跑,联系物资,实地上的劳力也少不了,总是出工在前收工在后,有时饭都顾不上吃,一年多下来,人都瘦了好几斤。1987 年硝厂大队通电了,日夜操劳终于有了成绩,他感到很欣慰。

千方百计帮群众摆脱贫困

1991 年,杨再江看到多数农民尚未摆脱贫困,光靠自己的面条加工和榨油机,力量真是太过薄弱,经多方考察,他通过向朋友学习,加上自己的反复琢磨,个人的独特领会,经过好几个月的刻苦钻研,家里大小事务都没有时间打理,终于学到了用包谷壳编织成椅、凳或沙发的座垫、靠背、提篮、床垫的技术,他激动地把这门技术传授给本地农民,并办起了册亨县长坪草编厂,由他任厂长组织一家一户进行生产。这项男女老少一学即会的技术,引起了当地农民的极大兴趣,他们每家利用自己家的包谷壳,用硫磺和染料加工编织后,即可收入上千元。光硝厂村就有 106 户农民学到了这项技术,并传授到册亨县的冗贝、者王、板年、冗渡、秧坝、者楼等乡镇,为册亨县很大一部分农民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财富,特别对一些家庭困难、没有挣钱的门路的农民来说,是一大福音。产品精致、美观、实用,除畅销黔西南外,还远销到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等省(区)。同年四月,滇桂黔边区 3 省 5 地州经济协调会议第六次会议在兴义召开,杨再江这项变废为宝的技术受到了云南客商的关注。经册亨县外协办协商,并当即签订了引进此项技术的协议书。杨再江应邀到云南省弥勒、泸西、蒙自等县传授此项草编技术,此后这项技术发展很好。

  

杨再江在大棚进行食用菌种植

平平淡淡与群众一起打拼

2013 年,杨再江看到食用菌有很好的市场,也想往这方面发展,通过战友介绍,他到云南省曲靖市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2014 年回老家长坪组租地种起了菌子,得到了扶贫办,县交通局、民政局等部门的帮助,种植基地路也修通了,生产基本正常,年收入 10 万余元。遇到忙的季度,他请战友来帮忙,也给战友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我们到种植基地时,看到他正在拌培育菌种的料,快到 60 岁的人了,动作敏捷、干练,真的很敬佩他这般强烈的创业精神。他带我们到菌棚里,为我们介绍菌子的品种、生长情况等,有头有序的,可称上行家。他拿起长势正好的菌子,露出欣喜的笑容,从笑容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成就感。和我们闲谈中,杨再江说:“我再种两年,多积累些经验,有些经济基础了,我要把规模扩大,让我的战友们一起来做,闲的时候战友们坐起喝茶拉家常,忙的时候一起做,有钱一起赚。”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退伍 30 多年了,他没有做出一个很有名的企业,也没有过亿的资产,但他从退伍回乡那天起,从 20 多岁的青年到快 60 岁的老年,他就没有真正为自己和自己家人的日子打算过,而是把这大半生的精力放在为他的乡亲为他的战友们日子过得好一点而劳碌奔波着。我想,其间的资产将会是多大的一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