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举行,贵阳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自1991年开展以来,已进行12轮命名表彰。贵阳自1994年首次参与创建,连续第九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这背后,是党政“一把手”挂帅出征的使命担当,是全体系协同联动的制度创新,是大数据赋能双拥的智慧实践,更是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的时代自觉。
且看,贵阳是如何构建“党政引领、数字赋能、全民共建”双拥工作新格局,让“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党政引领“保障链”——从“一把手工程”到体系化保障持续优化
贵阳市第十六中学的操场上,退役老兵董家兵正带着学生练习队列动作。这位曾服役多年的老兵,如今有了新身份——全省首批带编上岗的“兵教师”。“以前担心退役后找不到对口工作,没想到教育局和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选拔,给了我回到地方再立新功的机会,还为我配了四位导师!”
这样的跨界联动,源于贵阳双拥工作的顶层设计。
2021年,贵阳市通过跨部门协同,从教学技能到国防教育课程设计,为47名退役军人提供全程指导,最终将他们输送至全市各中小学的思政课堂,将部队的纪律与担当融入青少年的成长基因。
而董家兵口中的“一生四导”培养计划,正是贵阳破解退役军人职业转型难题的升级版创举——即给每位“兵教师”培养对象配备学业指导老师、中小学带教指导老师、部队国防教育指导老师以及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指导老师,为“兵教师”培养对象保驾护航,确保培养出“1+国防教育”的一专多能“兵教师”。
高位推动体系化保障,为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贵阳市委、市政府“一把手”挂帅,充分发挥“头雁效应”,联合教育、工商、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开展双拥协同行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拥工作体系。
因此,不仅着重在教育领域,对于回到地方后的新身份转化,贵阳下了大力气助推退役军人在创业带富、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行业领域积极发挥作用。
2023年,贵阳市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贵阳贵安促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若干措施》,打造“兵经理”赋能计划,通过职业能力大赛、农业产业园孵化;建立了“兵支书十百千优选行动”项目储备库,培育出大批“兵支书”投身乡村振兴战场。在花溪区高坡苗族乡批林村,退役军人王勇回乡带领村民发展豆腐、食用菌和林下经济产业,2022年以来,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翻了15倍,收入达80万元。
《关于印发<贵阳贵安新时代退役军人投身“强省会”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兵支书”“兵经理”“兵教师”“兵工匠”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活跃在黔中大地上。“兵+x”模式不断拓展深化,退役军人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
体系化保障的触角还延伸至“后院”与“后代”。2023年秋季开学前,空军某部一级上士冷行行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因曾在边防服役,他的孩子被优先安排至贵阳市重点小学。“教育局主动联系我,说‘军人奉献在前,孩子教育绝不能落后。’”
近年来,贵阳为2000余名退役军人子女提供入学优先保障,150余名边远地区服役军人子女更是实现“零门槛”就学。
从军营到校园,从田间到市场,贵阳用体系化保障织就一张军政民融合网。贵阳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言:“双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让每个齿轮咬合转动。”近年来,贵阳财政投入双拥资金持续稳定,军地协同解决问题响应时间压缩至48小时内。
数字赋能“服务链”——“云上”赋能为老兵增加“幸福砝码”
一日清晨,贵阳市退役军人冯廷飞在观山湖区的家中点开手机,“贵阳拥军宝”小程序弹出一条提示:附近新入驻的拥军药房为老兵提供体检套餐八折优惠。冯廷飞感慨:“现在连买药折扣都能‘智能推送’,就像有个‘云端战友’时刻惦记着我们。”
在西藏某部队服役5年的贵阳籍退役军人杨继伦,得益于“政校协作”的契机,退役后在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理论学习,并考取了AOPA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如今,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培训讲师。
在全国率先创建的“贵阳拥军宝云平台”,实现军人家属和退役军人服务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
这背后是贵阳“数据+就业”的精准匹配:依托退役军人智慧数据系统,分析就业趋势,开设无人机、消防设施操作等10余个市场紧缺专业,2024年参训退役军人就业率达100%。
这款集成15项“微服务”的数字化平台,正是贵阳“1+6+N”退役军人服务矩阵的核心——以1个省级数据中枢统筹,6类服务模块联动,N项场景应用延伸,让无数贵阳退役军人享受“指尖上的尊崇”。
数字化不仅提升效率,更重塑服务逻辑。
在贵阳市修文县双拥一条街,永康大药房经理姚胜指着“拥军示范店”标牌说:“退役军人持优待证买药享满50元减7元,满100元减15元的优惠活动,让门店每月盈利增幅不少。”
这条街上,百余家商户通过“贵阳拥军宝”接入拥军网络,累计为退役军人减免消费200余万元。截至目前,各大金融机构推出的退役军人专属贷款产品,累计为180余家军创企业发放贷款3583万余元。
如今,贵阳的“百行万店齐拥军”行动,全市6000余家企业和商户向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提供优惠优待。
“科技是手段,暖心才是目的。”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说,从数据流量到情感存量,数字化矩阵正将拥军崇军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日常服务。
全民共建“同心链”——奋力打造社会化拥军“贵阳模式”
在贵阳北站“军人候车厅”内,退役军人带着孩子候车时,服务员递上一杯热茶和儿童绘本:“您放心,检票时我们会优先引导。”专属空间内,配备有免费充电设备、书报架和应急医疗箱,军人、退役军人及家属可享受从购票到登车的全程优先服务。
在贵阳地铁1号线的“强军号”专列上,车厢内布满中国军史沿革、英雄事迹的图文,乘客王女士指着“强军战歌”主题车厢对孩子说:“你看,这些叔叔阿姨都是保家卫国的英雄!”
这样的场景,正是贵阳“全民国防”理念的生动注脚——2022年,贵阳联合铁路部门在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打造多处“军人候车区”,累计服务军人、退役军人及家属超3万人次。
同步开通的“强军号”地铁专列,以多节车厢展示国防历史、现代装备与本土红色文化,日均载客量达1.2万人,成为市民通勤路上的“移动国防课堂”,更暖心的细节藏在服务链条中——退役军人凭优待证可免费乘坐全市公交、地铁,在各大拥军商铺购买东西,享各类优惠。
此外,退役军人“一件事”政务服务,更依托“贵州政务服务网智慧管理平台”,为退役军人从部队到地方,实现“一站式”办理社保、医保、预备役登记和关系转接等多项综合业务,让“最可爱的人”转身之路更顺畅。从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办理完成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政务服务2000余件。
为了进一步提升双拥工作质效,贵阳市还通过“双清单”机制协同发力,聚焦部队与退役军人需求——文旅部门组织文艺团队定期进军营开展文艺演出,满足了官兵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人社部门根据清单上退役军人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意向,精准匹配企业岗位,每年组织多场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为退役军人量身定制技能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
系列措施高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军政军民团结,增强了军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广大市民的拥军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拥军崇军氛围。
当“拥军地标”星罗棋布、“崇军故事”口口相传,贵阳正以全民之力,将“军爱民、民拥军”的誓言,镌刻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
从红色历史中走来,在创新实践中奋进,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正用行动证明:当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共振,军政军民团结的强大合力,必将成为“强省会”行动的坚实支撑,续写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华彩篇章。(贵阳市双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