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军民一家亲,贵阳“一站式”服务送温暖

2024-08-02 15:41:00来源:中国网
贵阳,这座镶嵌在中国西南大地的绿色明珠,不仅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红色历史记忆的英雄之城。作为红军长征...

贵阳,这座镶嵌在中国西南大地的绿色明珠,不仅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红色历史记忆的英雄之城。

作为红军长征途中重要一站,贵阳的山山水水见证了革命先辈们英勇奋斗的足迹,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也因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

延展至今日,贵阳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将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开创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的新模式。

从办事大厅的高效集中处理,到舰与城的情感联结,贵阳市在落实“三前三后”政策框架下,不仅在制度上为军人退役事务开辟了“一件事一次办”的绿色通道,更在情感与文化层面搭建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实现了服务与心灵的双重“一站式”温暖。

办事一站式:让军人少跑腿,便捷又贴心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杨振华正与工作人员温杰相对而坐。

温杰仔细审核着杨振华精心准备的材料,同时耐心指导他填写必要的表格,轻声道:“您的资料准备得很齐全,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办理。”杨振华略带紧张却满怀期待地点了点头。

紧接着,温杰熟练地登录政府服务平台,将信息逐一录入,他介绍:现在,借助这一系统,跨部门的繁琐事务,诸如预备役注册、社保医保关联及优待证申请等11项内容,都能一次性解决。

杨振华感到十分惊讶:“这么快就能全部搞定?以前听说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只需要来一次?”温杰微笑道:“是的,我们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将军人退役纳入个人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基础清单。这样一来,原本需要跑7个部门的流程,现在只需要来我们这里一次就可以了。”

温杰进一步说明:“不仅如此,原本需要提交的23份资料也被精简到了11份,原有的8张表单现在合并成了1张表单,真正做到‘多表合一、一表申报、一套材料、一次提交’。”

在短短的半小时内,杨振华完成了所有的手续。温杰递给他一份精美的大礼包,并为他佩戴上了大红花:“恭喜,您的退役报告已经办理完毕,欢迎回家!”

“谢谢你们的热情服务,感觉非常温暖,也感到国家对我们退役军人的关心。”杨振华激动地握住温杰的手,开心地说:“退役归来,最担心的就是繁琐的手续。但现在只需要在这里就能把所有的事情办好,既快捷又贴心,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回家’的感觉。”

温杰站在一旁,微笑着点头附和。她深知,这项服务背后的意义——不仅简化了退役军人的办事流程,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归属感和社会的认可。

军人退役“一件事一次办”提交材料清单

2022年9月,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推动了“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的升级。贵阳市积极响应,率先试点,将“多地奔波”转变为“一地解决”。至今,已有1451名退役军人享受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便捷服务,满意度达到了百分之百,真正践行了“数据代替脚步,服务贴近民心”的承诺,助力退役军人更快融入新生活,开启全新篇章。

展望未来,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退役军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的改革,计划将更多服务如驾驶证变更、党籍转移等纳入线上平台,加速推进“贵阳拥军宝”等平台的融合与服务功能的扩充,推动退役军人工作全面迈进数字化的新时代。

温暖一站式:城舰共建军民情深

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贵阳舰静静地守望着远方。它的存在,不仅仅是海防线上的一座钢铁长城,更是连接着故乡贵阳的深情纽带。

前不久,贵阳舰的官兵们带着海洋的气息与荣耀,回到了这片孕育了他们梦想的土地。

回到家乡,官兵们首先来到了乌当区黄连小学,看望远在山边的“小海娃”,他们是贵阳舰官兵心心念念的弟弟妹妹,也是他们卫戍祖国海疆的牵挂。

这所学校集红色文化、国防文化、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于一体。在2023年底贵阳舰向其捐赠励志奖学金的发放仪式上,学生代表徐梦若通过网络连线,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军叔叔视频通话:“感谢海军叔叔,我一定用功读书,长大也要当海军。”在表达感谢的同时,也收获了贵阳舰官兵满满的鼓励与祝福。

此次实地前来,官兵组织开展了“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此外,贵阳舰还遴选多名优秀官兵代表,担任“深蓝辅导员”,利用训练之余与学生联系沟通,送上学业辅导和鼓励话语,为学生点燃求学报国的梦想。

在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官兵们叮嘱学生们要牢记“向海则兴、弃海则衰”,要有家国情怀,树立工匠精神,把专业学好、技艺学精,努力成为大国工匠,鼓励其踊跃报名参军。

岁月流转,自2018年起,贵阳市与贵阳舰的共建故事如同一首绵延的长歌,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

从春节的温暖慰问到“八一”建军节的深情厚谊,从大数据系统的助力到文化生活的丰富,再到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贵阳舰的紧密牵手,每一次共建活动,每一份物资支持,都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注脚。

城舰共建,不仅是资源与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种情感与责任的传递。长期以来,贵阳舰已成为贵阳市流动的名片,将爽爽贵阳的风采展示给世界。

在时光的见证下,贵阳舰与贵阳市的共建,犹如海与岸的依偎,更在一次次互动与支持中,深化了军民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构筑起了新时代背景下牢不可破的军民关系。

服务一站式:军民鱼水一家亲

海军某舰艇上,一名士官正凝视着海平线,眉宇间藏着对家的牵挂。他的家人,特别是留在观山湖家中的母亲,独自承担着照顾孙女的重任,远在龙里县工作的妻子,也因工作与家庭分身乏术而闹心费神。

“同志,您的困难,就是我们行动的方向。”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响应,一场跨区域的爱心接力悄然启动。

随即,一连串的电话沟通、文件传递,交织成一张紧密的关怀网。不久,好消息传来,士官的妻子成功调回贵阳工作,家庭的天平再次寻得平衡。士官得知消息的那一刻,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眼眶微湿,心中满是感激。

贵阳,这座被拥军情怀浸润的城市,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军拥军”的深刻内涵。

“一把手工程”引领下,贵阳市委书记胡忠雄多次亲临部队,倾听战士心声,高位推动政策落地。而“系统工程”和“制度工程”的构建,则如同双翼,确保了双拥工作的立体推进和长效运行。

“我们不仅要让每一位军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更要让这份温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的话语掷地有声。

除了为现役军人及其家庭排忧解难,贵阳市对于退役军人的关注与支持同样细致入微。

2022年,“兵教师”试点的号角在贵阳市吹响,退役军人董家兵的人生轨迹迎来了新的转折。作为一名曾经在军营摸爬滚打的战士,如今他站在贵阳市第十六中学的讲台上,用军人特有的坚韧与激情,点燃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

“在部队,我们守护国家的和平;在学校,我们守护孩子的未来。”“兵教师”董家兵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将军人的纪律与拼搏精神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像他一样,60余名退役军人通过“兵教师”项目,不仅实现了退役军人的华丽转身,更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了尊崇军人、热爱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这一过程中,贵阳市不仅解决了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更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爱国拥军的种子,让“爱军”与“拥军”理念在校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近年来,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多个部门的紧密协作,构建了从选拔到培养、从聘用到发展的完整链条,为退役军人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职业道路,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从及时响应海军士官的家庭困难,到开创性实施“兵教师”计划,这背后,是贵阳市在“三前三后”政策引领下,对退役军人关怀的精准实践,也是贵阳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拥军爱民的深厚情怀与创新精神。

贵阳市以实际行动证明,当城市的脉搏与军人的忠诚同跳动,便能绘就出一幅幅军民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的美丽画卷。(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