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贵阳市一家三代11人参军 用行动践行保家卫国赤诚初心

2021-06-25 15:31:00来源:中国网
在贵阳市白云区沙文镇金甲村,一户普通农家却有着不普通的经历——一家三代共有11人参军入伍!从1977年起至今,这一家为祖国培养出了三代11...

在贵阳市白云区沙文镇金甲村,一户普通农家却有着不普通的经历——一家三代共有11人参军入伍!

从1977年起至今,这一家为祖国培养出了三代11位军人。

image.png

金甲村赵家,父母养育了1个大姐和8个兄弟共9个孩子。其中,排行老二的赵祖荣在战役中光荣负伤,老三赵祖权于1979年1月入伍,同年三月,不幸牺牲在云南某次战役中,牺牲时年仅21岁。

受到两位兄长的感召,此后赵家的老五、老七、老九,加上大姐之子、老二之子、老六之子、老八之子、大姐外孙均光荣参军入伍,在第二代、第三代当中,还有三名现役军人。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从战争年代走过的母亲雷国珍,深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深知党对于祖国和人民的重要意义。孩子长大后,便鼓励他们参军从戎,用一身铮铮铁骨报效祖国。

情系部队 战场光荣牺牲树榜样

在老七赵祖平儿时的记忆中,二哥和三哥一直都是自己的英雄。

三哥赵祖权比赵祖平大12岁,印象中,三哥个头很高,身体也壮实。经常帮着弟弟妹妹打猪草、喂猪,很有担当和责任感。

1979年赵祖权牺牲那年,赵祖平年仅7岁。垂髫之年的他,还不太懂“死”的含义。

后来,家中后院开起了追悼大会,哥哥的黑白照片高悬,灵堂肃穆、挽联满屋,白云区区委、区人武部、公社等领导带着白花,全村百姓也自发来到家中哀悼追思。

母亲瘫坐在灵堂前,让兄弟几人跪地磕头。在啜泣声中,母亲用颤抖的声音说:“你们的哥哥是英雄,长大以后要像他一样,保家卫国。”

直到此时,赵祖平“哇”一声哭了出来,才惊觉痛失亲人。

回过头看,尽管当时异常悲痛,但兄长是为国而战、英勇牺牲,全家都感到无比光荣,打那以后,家中从军的氛围更浓。

“逢单当兵,逢双务农。”这是赵家一个传统,老七赵祖平说,小时候家里父母管得严,当兵和务农都是要紧事。

几个哥哥纷纷换上军装,手握钢枪,自己也在他们的带动下,在1990年入伍。

就此,他们成了远近闻名的“军人之家”。

赵祖平还回忆说,解放初期,解放军剿匪途经贵阳,路过白云区沙文镇金甲村段家庄时,曾到自家老房子宿过夜,母亲热心,帮着给解放军做饭。

临走前,见孩子可爱,官兵们给当时还小的大哥留下自制的饭团。

也就是从那时起,军民之间的浓浓鱼水情便在一家人心里流淌。

鱼水情深 部队磨砺出血性胆气

“接过哥哥们的抢,继续为国家服务!”1985年,老五赵祖兴抱着这样的信念应征入伍,在遵义市消防救援支队服役5年。

1988年,业务能力突出的赵祖兴,作为贵州总队代表被选派参加消防西南三省比赛,并获得个人专业第三名、第八名的好成绩。

同年,遵义新舟纸厂发生大型火灾,刚刚比赛归来的赵祖兴来不及休息,并穿上作训、扛上水枪服同战友冲进火场。

由于火势过大,整整经过了四五个小时才完全将火扑灭,到了晚上12点,离开火场时,赵祖兴已经满身污渍、筋疲力尽。

在消防服役那些年,赵祖兴数不清究竟出了多少次任务,扑灭多少次火灾,救出多少个群众,在他的心里,只有赴汤蹈火、服务人民!

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刚刚从校园走出的朱泽忠,也决定参军入伍。

他是赵家第二代里的老大,“外婆家家的9个舅舅有5个都去当兵,其中有两名还在战役中光荣负伤、牺牲,我也想成为一名军人。”朱泽忠说。

在朱泽忠看来,参军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1997年入伍后,他在西藏服兵役八年。作为一名汽车兵往来于成都与西藏之间,为战友运送各类物资,保障高原战士的各类补给。

跟着老师傅第一次坐上去西藏的运输车,朱泽忠用“心惊胆跳”来形容。

记忆中,当时西藏的318线又烂又陡还窄,乘车人大部分时间都必须抓着安全把手才能保持稳定。同行的连长打趣道,这要是技术不到家,要么上山吃草、要么下河洗澡,路况十分恶劣。

环境的严峻还不是印象最深刻的事,一次与百姓的“偶遇”,让他刻骨铭心、铭记终生。

朱泽忠说,2004年秋天,当他驾驶着执行运输任务的车辆,行驶至西藏某路段时,由于恰逢雨季、山体塌方,通道大部分被堵住,只有一辆车宽的路面可通行。

“当时路面都是稀泥,稍不注意就可能车轮打滑,司机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

军车团经过此地时,前方恰有一辆成都跑拉萨的客车,自重很大,即便是非常小心翼翼,还是陷进了泥沟。陷进泥潭的车轮逐渐下沉,车辆开始倾斜,群众若不及时转移至安全地带,会出现更大危险。

情况紧急,朱泽忠与战友立即下车。察看现场情况后,为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安全,他们决定两两并排膝盖跪地,搭成人桥让群众踩在腿上通行。

踏膝而过的40多名乘客,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对解放军说着谢谢,细雨中,一幅军为民、民拥军的感人画面令人动容。

时隔十多年,再次回忆当时的画面,朱泽忠感慨,作为一名军人,百姓有难,第一时间救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刻进骨子里的红军精神。

代代传承 不忘军人的初心使命

赵祖平曾是一名军人,到了儿子赵鹏飞这一辈,继承了这样的光荣传统。

2017年,赵鹏飞参军入伍,在西藏服役。印度来犯时,他就在离加勒万河谷十几公里外的另一支驻藏部队,守护边疆。

今年2月,从官方媒体得知中印双方爆发冲突事件后,全家人都很担心。赵鹏飞在通话中什么细节都没有透露。只说:“爸妈,我在这里很好。作为一名军人,戍边守国是职责,你们有我,祖国有我们。”

“他纪律性很强,部队上的事从来不向我们说半句。”看到儿子这么懂事,母亲谢敏既欣慰又心疼。

谢敏清楚地记得,她去部队看望儿子时,手上全都是训练留下的老茧,年轻的脸上,因长期被风沙刮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子。但无论多么艰苦,赵鹏飞从来没抱怨过一句,反倒轻描淡写地跟她说:“这点茧子算什么,军人就是不怕苦、不怕累。”

今年是赵鹏飞当兵第五年,面临离开还是留下的抉择,他笃定地跟父母说:“部队培养我们不容易,我还想继续干下去。”

了解到儿子的心思,谢敏欣慰地笑着说:“留下来就要好好干,你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己!”“行!”

赵鹏飞不仅这么说,更是这么做。

在部队期间,他自学法律,还积极申请入党,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练技术、带新兵,时刻保持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先进性。

中印冲突事件后,赵鹏飞曾休假回家。两父子促膝长谈期间,赵祖平半开玩笑地问,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离危险最近的地方,怕不怕?

image.png

“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赵鹏飞用一句高原边防官兵最喜爱的歌词回答。

听着儿子铿锵有力的话语,赵祖平有突然些哽咽,缓慢而坚定地说出一句:“好样的!”。

30多年前,自己也曾经老兵,这样的沟通,不仅是一名父亲与儿子的谈心对话,更是一个老兵与新兵的情感共鸣。

赵祖平当了5年兵,虽然已经退伍,但一颗赤诚报国的心依然火热。

作为长辈,他经常会给儿子、侄儿打电话,嘱咐他们要安心服兵役,做好本职工作,做一名合格的军人。“现在家中的事还有我们几个叔伯在,他们只管为人民服好务、为国家站好岗。”(贵阳市双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