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文县城郊出发,沿着清洁宽阔的道路往西北行驶,路旁会见到一座美丽的村庄——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11月25日早,“兵支书”农业产业示范园授牌仪式在这里举行,村庄的富足早已闻名周边。
折溪村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盖率在69.2%以上,常年平均气温12.5°,居住着一千多户村民,在“兵支书”周云贵的带领下,勤劳的村民共同创造,这里更是成为了猕猴桃、金秋梨和李子的“故乡”。
近年来,贵阳深化“兵支书”工作经验,聚焦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打造“兵支书”2.0升级版。目前,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已在清镇市骆家桥村、开阳县龙广村与修文县折溪村建立了三个“兵支书”农业示范园,进一步把军人本色融入到基层工作。
据了解,“兵支书”农业产业示范园是以“兵支书”产业集聚为目标,以突出当地产业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特色支柱产业为抓手,大力推动“龙头企业+‘兵支书’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的全新举措,是贵州省“兵支书”工作“十百千”优选行动的核心内容。
在折溪村“兵支书”农业示范园,“兵支书”周云贵依托此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猕猴桃、李子与金秋梨产业,全村种植猕猴桃7000余亩,脆红李200余亩,蜂糖李180余亩,金秋梨2000余亩。除此之外,村里的时令蔬菜、传统农作物、养殖场等产业也十分兴盛,产业发展实现全域覆盖。
去年一年,折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6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约10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约15万元。通过打造旅游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模式,对村庄进行农旅一体化建设,打造集“吃住行游娱”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无独有偶,在另一处“兵支书”农业示范园清镇市骆家桥村,“兵支书”李政伦也始终保持军人优良传统,秉承党员淳朴本色,把发展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骆家桥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但恰好处于红枫湖水源保护区,不能发展工业。2019年,贵阳在全市启动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李政伦抓住这个机遇,几次三番积极争取,让3200余亩保供基地落地骆家桥村。
如今的骆家桥村,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一亩大棚,每年可实现收益6万元,是种植传统作物的20多倍,极大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旺季时,基地每天用工700多人,淡季时每天用工300至400人。一年里,在骆家桥村蔬菜保供基地务工的村民累计达15万多人次,总收入达1600多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22户38人纳入土地流转项目,增收4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负债2万元增加到今年收益65万元,村集体现金积累达300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3600元增加到2021年的29500元。
开阳县龙广村“兵支书”农业示范园的陶大模,更是依托该村良好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全村年旅游接待量150万人次,202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2.4万元,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寨”等荣誉称号。
退伍不褪色、脱下军装换农装。“兵支书”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建立“兵支书”农业产业示范园,既能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又能进一步推进“兵支书”合作社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网络化发展,不断提升“兵支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兵支书’农业产业示范园的建立,让我对咱们村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在授牌仪式上,李政伦激动地说。在这块黔山贵水的宝地上,美丽的乡村就是退役军人们的新战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他们的战斗目标,在相关政策的扶植下,他们一定能带领群众走出一片新天地。(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