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敦操乡“背篼干部”:送来脱贫项目 一直在路上

2016-12-25 00:01:08来源:贵州日报
  给贫困群众送去过冬的物资。  奔忙在大山深处的敦操乡新一代背篼干部。  龙玉月在斗麻村蜜蜂养殖基地查看养蜂情况。  小康路上,...

\

  给贫困群众送去过冬的物资。

\

  奔忙在大山深处的敦操乡新一代“背篼干部”。

\

\

  龙玉月在斗麻村蜜蜂养殖基地查看养蜂情况。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到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既定目标,也是我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庄严承诺!对于地处西南一隅的贵州来说,脱贫攻坚自然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本期开始,视点将推出“决战贫困——书写历史答卷”系列报道,在全省上下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战中截取其中的几个画面来记录和讲述。作为我国全面小康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贵州扶贫攻坚任务繁重而艰巨。

  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成败在于各级干部和广大的群众能不能艰苦奋斗,他们斗志和精神状态至关重要,“条件艰苦要更加奋斗,要苦干不能苦熬”。所以系列报道的开篇,我们聚焦长顺县敦操乡的“背篼干部”,看看他们在新形式新任务下的表现。

  读者朋友,在这里我们也忍不住感慨一下:光阴荏苒,一转眼已是岁末,新年的钟声又将很快敲响。按照一名媒体老兵的惯例,自然要进行岁末盘点和计划未来,我们想说的是,不管未来传媒如何变化,视点依然不忘初心努力前行,现在就将这组系列报道作为岁末年初的一份答卷,希望带给大家一些前行的力量。

  2012年,黔南州长顺县敦操乡“背篼干部”经全国多家媒体报道后广为人知。

  四年过去,“背篼”精神在敦操乡麻山腹地深深扎根,这种精神有坚守,也有变化。在脱贫攻坚的时代征程中,“背篼干部”一直在路上。

  传承与创新

  龙玉月已有八个月没有穿过高跟鞋了。

  今年暮春三月的时节,龙玉月考取长顺县事业单位,来到该县敦操乡扶贫工作站工作,成为新一代“背篼干部”的一员。从此,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她常常奔走在麻山大地陡峭崎岖山路上,高跟鞋再也派不上用场。

  11月19日,星期六。清晨,龙玉月又向莽莽麻山腹地进发了——脚下穿的,是一双已经被磨损得不成样子的运动鞋。“穿高跟鞋不接地气,也无法在崎岖山路行走。”

  太阳刚刚升起,初冬温暖的阳光打在她背上,工作服上“为人民服务”五个鲜红大字格外显眼。

  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循着老一辈“背篼干部”的足迹,在崎岖山路上徒步四个多小时之后,汗水涔涔的龙玉月终于到达目的地——敦操乡最偏远最贫困、至今尚未通公路的斗麻村打罗组。

  不一样的是,“背篼干部”以前使用背篼送生活用品下乡,现在则基本卸下了“有形的背篼”,背起了“无形的背篼”:送发展思路、惠民政策、种植养殖技术和脱贫项目下乡。

  “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到农户家中,让农户搬离这个贫穷之地。”打罗组有14户人家,是乡政府实施整组搬迁的对象。

  “长期以来的交通和信息闭塞,导致大伙思想落后、安土重迁。”事实上,这已经是龙玉月第二次到打罗组做易地扶贫搬迁思想动员工作。前不久,她第一次来到打罗组,从小到大第一次徒步漫长崎岖山路的她,双脚被磨出了水泡,小腿好几天都酸痛无比。

  这一次,农户终于被这位年轻“背篼干部”的执着精神打动,表示会尽快搬迁到乡里的安置点。

  这是龙玉月参加工作八个月以来的一个缩影。作为乡扶贫工作站唯一的一名女工作员,她在扶贫工作中比别人更为艰辛,但从不叫苦叫累,工作兢兢业业。

  敦操乡辖敦操村、打召村、斗麻村3个行政村,皆为一类贫困村。3个行政村1780户8613人中,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9户2691人。按照三年脱贫攻坚的目标,计划今年脱贫158户736人。这158户的脱贫任务,分派到了每一位“背篼干部”身上。

  白天,龙玉月下村入户调查贫困户家庭收支情况,晚上回到办公室,把了解到的信息录到“贵州·扶贫云”系统,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当把一户一户的信息录完,往往已至凌晨。

  全面掌握贫困户的情况之后,她要因地制宜地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并一步步实施,直到贫困户实现脱贫。

  “脱贫工作,首先难在思想动员。”龙玉月深有感触地说,不少农户思想落后,宁愿穷也不愿搞产业。因此,她要反复下村做思想工作。“更大的困难在于,走访贫困户需要在下午下班之后,因为农户白天在地里干农活,下午五六点钟才回到家。”

  有一次,去斗麻村岜洞组走访贫困户,晚上回来的路上,乘坐的车子被卡在了路面狭窄、坡度陡峭的弯道上,进退不能,险象环生。后来,路过的村民帮忙推车,大家才得以脱险。

  “农民能够脱贫,我们辛苦值得。”让龙玉月高兴的是,在她帮扶之下,已有两户贫困户通过发展养猪项目实现了脱贫。

  在敦操乡,还有不少像龙玉月一样的年轻“背篼干部”。“其中,90后‘背篼干部’就有十余位。”敦操乡党委书记田刚宁说,这些年轻的“背篼干部”文化程度高、有朝气、干劲足,工作热情、认真、负责,“这些年轻人继承了老一辈‘背篼干部’吃苦耐劳精神,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给‘背篼精神’以全新的注解。”

  送来致富思路

  送来脱贫项目

  11月20日,斗麻村。

  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打在“中华蜜蜂养殖培训基地”的一箱箱蜂箱上,40岁的管理员谢修金正在小心翼翼地给蜂箱打扫卫生,并给蜂箱里的水槽添水。

  能够从事这样一份“甜蜜的事业”,谢修金感慨不已:“这要感谢乡里的背篼干部。”

  谢修金一家四口人,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生计,他曾经在外打工多年。考虑到母亲年纪大了,而小孩又到了上学年龄,于是他回家来了。

  回到村里,在土地里刨生活,解决温饱尚且艰难,何况还要供孩子上学。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背篼干部送来了好项目——

  敦操乡麻山腹地的农民有养蜂传统,但缺乏技术,缺乏管理,属于粗放型,夏天蜜蜂常常被黄蜂咬死,冬天蜜蜂大多被天气冻死,无法带来经济效益。为此,乡里成立了蜜蜂养殖培训基地,对有意发展养蜂的农民进行免费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合格后的村民,乡里给予免费发放10至20箱蜜蜂进行养殖。

  参加了技术培训的谢修金,不但自己养殖20箱蜜蜂,而且他还被聘请为村里刚成立不久的农业合作社的养蜂管理员,专门负责管理合作社农户的百余箱蜜蜂,每月有2200块钱的工资。

  “养蜂要见效益,关键在于管理。”夏天时,大黄蜂猖狂,常到基地偷吃小蜜蜂。谢修金成了蜜蜂的守护者,驱赶或打死这些“偷食者”。而眼下即将进入寒冬,他又搬来稻草围住蜂箱,让蜜蜂温暖过冬。

  这份“甜蜜的事业”,让谢修金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目前,全乡共发放3400箱蜜蜂,受益农户300余户。仅此一项,每户村民每年可有近万元收入。

  背篼干部送来的好项目,让谢修金一家对生活有了更大的盼头。“背篼干部还送来了养猪项目,我计划明年养10头黑毛猪。”妻子白杨妹指着仓库里堆放着的满满的十余袋玉米说,“这些是为养猪项目做准备。”

  在敦操乡,背篼干部为村民带来的脱贫项目可不少。敦操村村民梁士学,从一名返乡农民工变成钩藤种植基地负责人,同样是得益于“背篼干部”送来的脱贫项目。

  2013年,在得到乡里提供树苗和肥料之后,敦操村不少村民开始了钩藤种植。通过参加“背篼干部”组织开展的技术培训后,梁士学技术精湛,村民便聘请他帮忙统一管理钩藤基地:种植、除草、施肥,全由梁士学统一安排。

  “在家门口上班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梁士学说,“在村里工作,不像外面那么辛苦,而且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工资又不低。”

  经过三年发展,如今梁士学负责管理的钩藤基地面积已经发展到200多亩。眼下,即将进入采摘期,看着这些长势喜人的钩藤,梁士学一脸高兴地估算着:“今年估计可采摘四千多斤钩藤。”

  如今,全乡共种植钩藤6600余亩,覆盖农户520户。不仅如此,全乡还发展本地黑毛猪2000余头,受益农户300户;发展黑山羊3000只,受益农户100户……

  “背篼路”上

  涌现“回流潮”

  麻山大地,怪石嶙峋,山路陡峭崎岖。无数条陡峭崎岖山路,多年以来留下了一批又一批“背篼干部”的一串串坚硬足迹。这些路,被当地群众称之为“背篼路”。

  如果把时间叠加之后从天空鸟瞰,便会看到“背篼干部”这些年以来源源不断地从乡政府出发之后走向四面八方,跋涉过大大小小的崎岖山路,直抵麻山大地的村村寨寨。

  而今,麻山大地出现了奇特的“回流潮”现象——反向沿着背篼干部的足迹,当地群众纷纷从各村各寨来到乡政府。

  这不,这天上午,斗麻村戈英组村民杨小八来到乡政府,他此行是为咨询异地搬迁具体事宜。“老家那边不适合居住,我要尽快搬到乡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杨小八所在的戈英组,是敦操乡最偏远最贫困的自然村,生活着杨、韦、金、梁四姓15户人家,至今未通公路,村民到乡里赶集,上坡下坡,来回需要走六七个小时。

  这不是杨小八第一次主动来到乡政府。今年初,杨小八听说乡里有养羊养猪项目,便主动来到了乡政府寻找相关领导。听其情况之后,乡干部十分热情地帮助了他,现在,他家里养殖有20只羊、10头猪。

  按理说,依靠脱贫项目发展养殖的杨小八,生活比过去已经好了很多。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我想换一种活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这么好,谁不想去乡里过好日子呢。”

  杨小八说的没错,乡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街道、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菜场、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齐全。今年,全乡将对15个未通公路的自然寨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涉及120户530人。“到了乡里生活,孩子读书就方便了。”同样让杨小八充满期待的是,“到乡里生活后,年迈多病的父母看病也就方便了。”

  主动到乡政府寻找产业,主动到乡政府要求易地搬迁——在敦操乡,杨小八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地群众被“背篼干部”的真诚打动,渐渐摆脱了以往的被动接受扶贫:从过去“什么项目我都不做”到主动询问“有什么项目适合我”,从以前的“推着走”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干”。

  “‘回流潮’现象的出现,是‘背篼干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效的体现。”敦操乡党委书记田刚宁说,人们常用“鱼水情”来形容干群关系,麻山大地“回流潮”现象,正是群众对“背篼干部”充满感激之情的生动体现。“通过这条‘背篼路’,乡里收获着来自脱了贫、改变了命运的群众的佳音、喜讯和欢声笑语。”

  在敦操乡,脱了贫的农户,来乡里赶集时,有的顺带捎上一些樱桃、板栗、李子等特产给“背篼干部”品尝,有的则到乡里找“背篼干部”摆谈,分享喜悦之情。斗麻村的贫困户谢小妹,在发展黑毛猪项目中得到“背篼干部”的不少帮助,她深受感动,今年核桃成熟时,她特意采摘了几斤送到了乡里让“背篼干部”品尝。

  斗麻村的不少养蜂户,蜂蜜收割后,用瓶子带上几斤蜂蜜送到乡里,让“背篼干部”品尝。“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会忘记背篼干部的恩情。”斗麻村通过发展养蜂过上了好日子的谢修金说。

  在贵州师范大学读书的大四学生小杨,逢年过节总会给乡里的“背篼干部”打电话或者发信息问好,平时在学校取得好成绩,也不忘告诉“背篼干部”。“人要懂得感恩,要不是‘背篼干部’帮忙,我家还脱不了贫,我也读不起大学。”小杨说,等到大学毕业,他要回到敦操工作,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服务家乡父老乡亲。(记者王远白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