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鱼水欢歌 唱响筑城——贵阳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市工作纪实

2016-12-24 23:29:21来源:贵阳日报
快进来快进来,灶上蒸了馒头,一会儿就能吃了。你们前两天才来,今天没什么事做。今年3月的一个中午,武警战士吴勇和李琦来到75岁独居老人...

“快进来快进来,灶上蒸了馒头,一会儿就能吃了。你们前两天才来,今天没什么事做。”今年3月的一个中午,武警战士吴勇和李琦来到75岁独居老人刘月永家时,老人犹如见到了亲人,乐开了花。

 

  说起来,老人与武警白云中队“认亲戚”已经有10多年了,无论寒暑,中队官兵总是隔三差五地来帮助老人。“他们对我好得很啊,帮我背水 背柴、帮忙打扫卫生、这片受损了的屋顶是他们修的,这个葡萄架子是他们之前那一届兵搭的。”提起白云中队的官兵,刘月永老人赞不绝口。“训练完或者吃完饭 有空的时候就会去看看。奶奶对我们也很好,小院里的樱桃熟了,还专门留给我们吃呢。”当兵四年的吴勇,从入伍就开始帮刘月永老人做事,这是之前退伍老兵交 代的。

 

  10多年过去了,他们这如同亲人的情谊日益弥坚。而这个小院里的故事,只是贵阳市“军爱民,民拥军”生动画面的一个缩影。

 

  正因为有了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贵阳市成功取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六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七连冠”的辉煌成就。如今,紧紧围 绕“奋力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的目标要求,贵阳市坚持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相结合,充分发挥军地双方优势,互办实事,互解难题,相互支持,深度融合,向着创 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七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进发,筑城大地上再次唱响一曲军政军民团结一心、携手奋进的鱼水欢歌。

 

  双拥工作领导力量不断线

 

  事实上,从2011年以来,双拥工作始终摆在贵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 担任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市委宣传部、市委办公厅主要领导和警备区主官为副组长,市直部门、驻地部队和所属 区(市、县)为成员。同时,积极推动双拥工作体系向基层延伸,各区(市、县)、乡(镇)双拥组织不断健全,村(居)委会双拥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双拥工作领 导机制和服务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形成了“上下一条线、纵横连成片、各级有人抓、事事有人干”的组织体系。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党委议军(警)会议、军政座谈会、双拥联席会议等制度,定期研究双拥工作重大问题。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双 拥工作的意见,出台了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武警贵阳市支队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双拥政策文件,为全市双拥工作实现法治化、制 度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了好的政策,如果没有落实的机制,不免落入纸上谈兵的境地。为此,贵阳市将双拥工作纳入到政府目标考核、督办督查考核、党政军领导班 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体系中,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动真碰硬进行考核。2014年5月,贵阳市对10个区(市、县)和市直成员单位的双拥创建工作进行了考核 检查。目前,各区(市、县)双拥工作均做到了“六个统一”(即双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一研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完成情 况纳入目标管理统一考核,运行情况纳入重点督办范围统一督查,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划拨,工作机构纳入正规编制序列统一设置)和“七个到位”(即组织 机构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责任分解到位,运行机制到位,制度建设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经费保障到位)。

 

  优抚安置不打一点折扣

 

  2014年12月29日,息烽县石硐镇水头村塔山组参战退役老兵杨继龙,因突发脑溢血住进县人民医院,因家庭困难付不起住院费,四处向 亲友借钱。得知消息后,该县民政局立即与县人民医院进行沟通,先给予治疗,费用由民政局解决。经过3个月的治疗,杨继龙已基本康复。这仅仅是贵阳市优抚对 象享受医疗保障的一个缩影。

 

  为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就医难”问题,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试行)》,重点优抚对象在市、区(市、县)公立医 院就诊,享受“六个优先”、“七减免”和“一站式结算”服务。贵阳市还为600名优抚对象提供上门巡诊服务,建立优抚对象健康档案327份。

 

  与此同时,为全方位解决优抚对象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贵阳市先后出台《关于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 做好复员退伍军人困难帮扶工作的十条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驻筑部队随军家属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贵阳市现役军人和烈 士子女入学入托优待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全面构筑复员退伍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保障体系,从政策制度上保障复员退伍军人享受就业创业、生活、医疗、住房等 方面的权益。四年来,全市按时足额发放各类优抚资金3.6亿元。

 

  目前,贵阳市在乡老复员军人生活补助标准年人均最高达17700元,最低13648元;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最高达每年21796元,最低 每年17528元;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最高达每年11415元,最低每年7456元。四年来,600余名优抚对象享受住房保障,100余名优抚对象获公 益性岗位。入户走访了复员退伍军人5620人,发放慰问金34.54万元。兑现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助和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1.3 亿元。投入经费1246万元对2453名退役士兵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为驻地群众办好每一件实事

 

  “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各驻筑部队在努力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全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013年,贵阳市出台了《关于军民共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实施意见》,驻军官兵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驻地植树 造林3800余亩,清扫冲洗街道260余公里,清扫垃圾74.2吨。四年来,驻筑部队发挥自身优势,共出动官兵31.7万余人次、4万余台次车辆,圆满完 成了抗旱救灾、抗洪抢险、扑救火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成功处置了“11•26”西南输油管道泄漏等事故2万余起,挽回经济损失5亿余元。

 

  在贵阳市开展“两严一降”专项行动中,驻军共投入兵力20万余人次协助公安机关盘查可疑车辆20万余台次、可疑人员7000余人次;执 行安保任务和临时勤务3万余起。而每到年关,贵阳市的街头都会出现军人巡逻、执勤的身影。市民张女士说,看到这些挺拔的身影,心里就踏实了很多。

 

  与此同时,广大驻筑部队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向群众传递温暖与爱心。积极支持地方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助学兴教,投入 资金达230余万元,文体设施200余件,图书5000余册,资助贫困学生200余名;义务为群众看病3万余人次,发放价值近13万元的药品,无偿献血 10.8万余毫升;发放法律、心理、卫生宣传资料4万余份。

 

  每当贵阳市有重大险情,在子弟兵冲锋陷阵的抢险救援现场,市民、企业自发前往慰问的场景,也早已是司空见惯、自然而然的事。

 

  正是因为人民子弟兵大爱为人民,一份份和谐温暖的军民鱼水情在筑城大地传递着,延续着,浩荡着,永无止境。

 

  军地融合发展“一盘棋”

 

  南明区消防某中队和中南社区服务中心结成对子,社区先后资助4万余元,帮助部队官兵实施“富脑袋、强体魄、创一流、强素质”等拥军活动,部队帮助社区联防联治,共建“警民一条街”。

 

  武警贵州省边防总队与贵阳市盲聋哑学校结为共建对子,先后资助学校残疾儿童学习和生活,资助费用达10万余元,捐助各类学习、生活用品 共计折合人民币5万余元。总队所属7个党支部分别与7名家庭贫困的残疾儿童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帮扶,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云岩区钢铁商会与驻区部队结成对子,开展丰富多彩的军民共建活动。

 

  ……

 

  这样的场景不胜枚举。在军地融合共建中,每年“八一”和春节期间,贵阳市四大班子领导都要亲自带队慰问驻筑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四年 来,共发放慰问金3500余万元,其中市级慰问驻筑部队1600万元。全市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驻筑部队基础设施、训练场地和信息化建设,全力协助驻军完成 征兵、演练任务,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规划、国土、住建、粮食、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开设“绿色通道”,给予优先优惠,为驻筑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 供优质服务。共投入资金1750万元,完成了599座零散烈士墓和6座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迁建及维修保护工作,完成率达100%。

 

  同时,全市各级各部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平台,与部队官兵广泛结对子,积极开展帮扶活动。贵阳市乐清商会、果蔬商会、 温州商会等社会组织开展送温暖进军营,菊林书院以播放电影、教授书法等方式送文化进军营,郎酒集团开展“共叙军民鱼水情深、美酒佳酿慰问部队”活动。一系 列丰富多彩的共建活动尽显筑城军民同心、和谐发展的时代强音。(贵州省贵阳市双拥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