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武装部的很多设备上都贴有一块红底黄字的标牌,上书“某某拥军赠”字样。大厅两块显示屏贴的分别是“中共福泉市委拥军赠”、“福泉市人民政府拥军赠”,战备值班室的空调上写的是“陈丽莎个人拥军赠”,就连大门口的石狮子上也镌刻着“川恒公司拥军赠”……在福泉市人武部,像这样的标牌有数十块,赠送主体有党政机关,有企业,有社会团体,还有个人。每一块标牌背后,都有一个拥军故事。
武警福泉市中队是武警贵州省总队表彰的“基层建设先进中队”、“正规化建设与管理先进中队”。说起营区每一处设施的“来路”,官兵们如数家珍:“绿化苗木是林业局协调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是体育局捐建的,蔬菜大棚和猪圈是农工局帮助建设的……”每到逢年过节,附近的群众都会自发地到驻地来看望官兵们,送米送油送慰问。
在福泉,处处能感受到浓浓的双拥氛围。
福泉“双拥”传统历史悠久。早在1956年,福泉就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1993年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至今已经连续七次获此殊荣。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半个世纪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福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50年来,福泉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双拥工作的接力棒一直没有丢。福泉市始终对双拥工作“思想上高看一眼,工作上厚爱三分”,建立双拥工作常态机制,不断提高拥军优属标准,设立退伍军人创业基金,各项工作得到了驻地部队的一致好评。近四年来,福泉市共匹配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经费830万元,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驻福泉部队营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退伍军人培训基地建设,累计发放优抚费4260余万元,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解决优抚对象生活、住房、医疗、就业问题。先后涌现出了30年拥军情不渝的“福泉好人”李应群、“兵妈妈”谢建菊、退伍创业本色不变的企业家杨颖等先进典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50年来,驻福泉部队的官兵始终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视驻地为故乡,认真履行使命,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锤炼出了一支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队伍。近4年来,7支驻福泉部队共参加抢险救灾300余次、3934人次,抢救被困群众400多人,疏散被困群众3254人,保护财产价值过亿元。驻福泉各部队先后多次被上级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