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进初冬,阴雨绵绵,刘福海还是坚持经常开着自己的私车捎带精准扶贫户到乡里办“特惠贷”,雨天,遇见上学路上没带伞被淋雨的孩子,他也会捎上一段。
刘福海,五十多岁,儿女出息,原是福泉市仙桥乡大花水村的支书,今年7月村级支部换届中为落实好村干部公职化政策,他主动提出让年轻公职人员任支书。
有群众问:“刘支书,你当村干部的工资可能不够你给汽车加油的钱,太不划算了。”他乐呵呵地说:“从小外公和母亲就常常告诉我,不要欺负弱小,对比我们困难的人要尽量去帮助。生活环境不好只要吃苦耐劳、多想办法会慢慢好转,我年轻的时候家境也很困难,为了把地种好在农忙季节常常耕田到天亮。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子女都有他们的事做,活着不能只为钱为自己,看着我们大花水村的贫困率那么高,能多为村里群众做点事我心里舒坦。”
刘福海的外公是协助红军渡清水江的老船工周海清,他传承了先辈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好传统。
1936年1月25日下午,红军先头部队到达仙桥街上,为红二军团、红六军团随后在仙桥会师,并从清水江渡江离开福泉(原平越)境内作准备。老船工周海清了解到1月28日红军部队三万多人要从江边渡江,周海清主动提出来帮助红军在陶军清水江边搭一座40多米长的浮桥。为加快红军过江速度,又发动群众用桌子、木板在渡口下游40多米处,架起了一座简便浮桥;同时,还在这座浮桥旁河面较窄处,用帆布拉了一座布桥,专供女战士通过。一天一夜的时间,三万多红军在此顺利渡过清水江,红二、红六军团主力全部顺利离开平越县(现福泉)境。
红军长征80年后的今天,仙桥大花水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些老百姓还没有摆脱贫困,当地党委、政府正带领着群众努力脱贫攻坚。刘福海说:红军长征的故事,随时提醒着我不忘初心。每天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感觉生活踏实而有意义。大花水村有19个村民组28个自然村寨,1359户4672人,其中,劳动力2682人,外出务工1125人。现有精准扶贫户255户831人,其中,民政兜底“两无”人员101户206人,贫困发生率为17.87%。该村还是“空壳”村,属省级一类贫困村。2015年至今,为减少该村贫困人口降低贫困率,大花水村支两委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投资近千万打造麒麟山小花苗乡村旅游试点;培植种植大户种生姜、大蒜扩大传统种植业,落实项目资金51万元,种植商品化玫瑰花;引进温氏养殖企业100万资金在该村建规模生猪养殖基地。同时,争取农业扶贫项目,落实几十个大棚蔬菜、水果种植项目。危房改造惠及贫困群众105户423人,投入改造资金127.6万元。教育扶贫92人,落实扶贫资金51万元。民政兜底351人,发放经费60万元。各项扶贫政策措施在大花水村不打折扣的一一落实,2016年,大花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900元,2017年大花水村将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