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磷都双拥情 军民谱华章

2016-12-17 16:26:17来源:新华网
磷都双拥情 军民谱华章——福泉军民携手共铸钢铁长城新辉煌工作纪实核心提要:亚州磷都福泉,一座军民鱼水情深的城市。自1956年被国务院授...

    磷都双拥情 军民谱华章

    ——福泉军民携手共铸钢铁长城新辉煌工作纪实

    核心提要:“亚州磷都”福泉,一座军民鱼水情深的城市。自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以来,并在1991年全国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以来的22年时间里,福泉人民始终把拥军优属当作美德,驻泉部队始终把拥政爱民作为己任, 双拥情结已深深融入军民心中,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已成为福泉靓丽的城市名片。

    文化熏染提品位

    在这片军民水乳交融的热土上,每年“八·一”和春节两个重大节日,市四家班子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市直机关、乡镇(办事处)的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分赴全市6个驻军单位,送去电脑、电视、空调、猪羊、食品等慰问品,并在部队举行精彩纷呈的军民文艺联欢活动。福泉人民的拥军情结不仅播撒在1688平方公里的磷都热土上,远隔万水千山的藏北高原也深深感受到福泉人民的拥军热情。2005年以来,由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先后组织“拥军优属慰问团”,赴西藏慰问贵州福泉籍干部战士5次,鼓励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安心服役,勇立新功。

    磷都大地军民欢,奔腾不息双拥潮。福泉市委、市政府在加大慰问驻军力度,推动工作常态化的同时,社会化拥军悄然崛起,32万民众的拥军热情已从组织发动到民间自发,从政治任务到精神追求,勤劳热情的福泉人民将双拥作为一种文化来崇尚,来提升。

    一位普通理发师从昔日“一个人、一把椅子、一个推剪”到如今带领店员在20多年里义务为近万名驻泉官兵免费理发,还向50多名士兵、军属免费提供技艺培训,他就是福泉个体经济“双拥模范”代表人刘旋。

    靠做美容护理发家的李兰,是土生土长的福泉人,自小深深感受到军民鱼水之情。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她将这种深切的感受转化成了积极自发的拥军行动。逢年过节到部队慰问是她1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惯例,日常衣物洗烫,锁边、修补等手上活,都是她主动包揽,子弟兵们亲切地称她为“兵大姐”。

    除夕之夜,“双拥妈妈协会”的60名“妈妈”们,准会与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儿子”们一同欢度。这群 “特殊妈妈”,早已习惯了在这一天将围裙与袖套,连同自己掏钱购买的新鲜猪肉、牛肉和鸡蛋、面粉等美食,带到部队,亲自下厨为“儿子”们做除夕佳肴。

    走进福泉,双拥文化时时上演,全市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幸福一家人之军民鱼水一家亲》之福泉专辑于2012年8月通过中央电视台第七(农业·军事)频道《乡村大世界》栏目向全国展示;央视一套和七套、《中国双拥》、《中国民兵》、《解放军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先后对福泉双拥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在福泉,双拥之花开遍城乡每一个角落。“双拥街”个体经营户“让利军人”活动天天有;全市医疗、交通、食宿等各个服务领域设立了“军人优先”、“军人免费”等服务窗口;“双拥电子屏”和“双拥长廊”搬进了市中心广场;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的“拥军优属”公益广告牌;以瞻仰双拥历程、见证双拥历史的“双拥陈列馆”建成并开放,等等,这些都犹如一道道双拥文化风景线,生动演绎了福泉军民鱼水深情的双拥史话。

    “365天天天拥军,360行行行拥军”已成为福泉最生动的城市表情,这恰是新时期福泉人文精神和双拥文化的真实写照。

    高起点谋篇布局

    在福泉双拥词典里,有“一把手工程”,“双拥书记”、“双拥市长”,然而不管是各级党政领导,还是驻泉部队首长,都把双拥工作当作一己之责,一项事业。这些,恰好都为福泉获得全国诸多双拥殊荣找到了注脚。

    高起点谋篇布局,通过建立以“五个纳入”、“五个统一”和“五个到位”为主要内容的上下贯通、纵横一体的双拥工作体系,统领双拥上水平。始终将双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部门(单位)、乡镇(办事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全民国防教育体系。在工作上实行军地统一研究、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政策、统一检查的高效协作机制。在措施上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机制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的强劲推手。

    大处着眼,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和“三化同步”的总战略,将建设“绿色磷都·幸福福泉”的总体目标列入双拥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军地携手、军民融合的新路子。把驻泉部队在科研、教学、训练等军事项目纳入发展规划,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一基三园六产业”的创建,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吸纳军工企业入园创业,引领和推动地方经济和军工经济协调发展。

    规范化拥军工作落到实处。除坚持做到用地指标、资金保障、政策优惠“三优先”外,还全力支持部队开展野外驻训、演习和军事教育等规范化工作。无偿划拨62亩土地支持部队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用于部队建设,将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民兵整组、武器装备等各项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积极整合民营资源,为部队援建“图书室”“网球场”和“健身房”。

    “双拥精神”这个有形的正能量在这里不断传承并发扬。福泉在总结“七连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谋划新一轮的创建活动,科学制定了《福泉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实施方案》,举全市之力深化双拥创建。

    拥政爱民显忠诚

    福泉人民的拥军热情,换来的是驻泉部队官兵们建设和保卫第二故乡的热诚。官兵们救人民于危难之中,做好事于平凡之中,见真情于点滴之中,用忠诚谱写出一段段感天动地的新篇章。

    患难之际暖民心。在2008和2011两个年头,福泉先后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面对凝冻灾害的严峻考验,驻泉部队不畏艰险,闻风而动,持续一月奋战在“保供电、保通讯、保交通、保民生、保稳定”抗凝救灾一线。先后近百次出动兵力上万次,车辆2000多台次,累计疏通道路500公里,输送滞留旅客10000人次,慰问鳏寡孤独老人和贫困群众3000人次。

    大爱无边化甘霖。2011年夏季,福泉遭遇特大伏旱,市境内近两个月无有效降雨。严峻的旱情严重困扰着农民群众,更牵动着部队官兵们的心。灾情就是命令!部队紧急支援抗旱救灾,先后组织官兵和民兵8000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村寨院落帮助找水源、打水井、送饮水,解决浇灌、人饮等生产生活用水的燃眉之急。

    “助学工程”和“结穷亲”等帮促活动已成为驻泉部队官兵们工作生活的一部份。2008年来,官兵们累计捐资60余万元,帮助100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落实资金上100万元帮助解决农村困难群众饮水、住房、行路和就医等问题,部队官兵与农村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200对。

    官兵们无处不在的真情,已深深融进“幸福福泉”的血液,在33万福泉各族人民心中矗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百花齐放树品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福泉各级各部门整合资源,发挥优势,踊跃开展“拥军见行动”活动。

    市政法委牵头成立“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切实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市司法、文体、科技、教育等部门以“送法律”、“送文化”、“送科技”进军营的“三送”方式,积极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等部门统筹协调,采取计划安置、政策扶持、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有效落实了退役人员的劳动保障问题;全市各级医院开通了军人就诊“绿色通道”;市职中依托现代教学资源,创建“现役军人技能培训中心”,定期为部队士兵开展计算机、修理、烹饪等技能培训;全市17个乡镇(办事处)及53家军民共建单位分别与驻泉部队结成队子,切实为部队士兵和优抚对象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组织开展“英雄事迹报告会”、“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树创拥军优属品牌。

    大幅提高优抚幸福指数,打造“幸福工程”树品牌。在全州率先启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服务机制,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关爱功臣”落到实处,大幅提高战士立功受奖奖励标准,荣立一、二、三等功奖励分别由原来的3000元、800元、150元提高到10000元、5000元和1000元。在乡镇老复员军人年定补标准提高至7106元。采取竞争上岗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安置退伍军人,2010年来,共发放自谋职业补助款395万元。

    “双带致富”展示“快乐工程”亮品牌。出台优惠政策,从贷款贴息、资金扶持和免征税收等方面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以扶持兴办各类加工、种植和养殖等经济实体为重点,创办中小型企业,用政策引领复退军人在“双带致富”中找到快乐。一大批优秀退伍军人在政策扶持下,成为全市各行各业的生力军,涌现出了杜杰、姚其林、刘福祥等60余名创业致富带头人。由退伍军人杜杰创办的高坪镇农产品加工协会多次获得国家、省、州和市级的表彰。通过开展复退军人“创业标兵”评比等活动,有效提升退伍军人快乐指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围绕“共铸钢铁长城新辉煌”这个永恒的主题,福泉人民作好了争创双拥“八连冠”的准备,磷都军民在新的征途中携手共谱“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华章。(市直属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