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广大军民始终秉承“红旗永不倒、感情永不淡、步子永不停”的福泉双拥精神,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1956年福泉获评为“拥军优属模范县”,1993年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以来,连续八次获此殊荣,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连续八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的县市之一。
深厚的双拥传统世代相传
福泉市历来有着光荣的双拥历史。在红军长征两次过福泉的战斗中,市民送衣送鞋、送饭送粮,不畏牺牲救助受伤红军等,在清水江边,百余名苗族群众协助红军架桥过江打胜仗。抗战期间,福泉5000余名勇士奔赴抗日前线保国卫家,百姓筹集数十万元,支援慰劳抗日前线将士,城内数十户百姓滕让家园办两家抗战医院,救治抗日前线受伤士兵。解放初期,数百村民帮助解放军清剿乡野匪患、支援抗美援朝作贡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福泉青年给军属家送一挑柴、送一挑煤、挑一挑水是一项拥军传统。广大军属、烈属老人们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送儿孙参军、保卫祖国。军属老人杨翠莲、蔡淑芳、王炳芝等先后送5个儿孙、军属老人姬文山送4个儿子、烈属老人何春芳送3个儿子(1人牺牲)参军入伍支援国防建设。市民鼓励子女报考军事院校,有的军校学生已在军队成长为将、校军官。自第八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后的四年来,福泉市为部队输送优秀兵员422名,其中,大学生入伍233名,人民拥军爱兵的光荣传统世代相传。
浓厚的双拥情怀天长地久
历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双拥工作。每半年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一次双拥工作,纳入乡镇、部门、驻泉部队等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成立退役军人事务局、爱国拥军促进会,组建基层拥军服务组织,建立“市—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出台《福泉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实施方案》《福泉市复退军人率先脱贫、率先小康行动计划》等综合性政策,形成双拥工作齐抓共管局面。每逢春节、端午、“八一”、中秋等重要节日,党政军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部队和优抚对象家中慰访退役军人,并对省军区官兵、4支驻都匀部队官兵、4支驻泉部队官兵进行慰问。自第八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后的四年来,慰问部队资金达592.66万元,匹配资金3890万元,划拨土地60亩建设部队营房和训练场地等。投入双拥办办公经费110万余元、“两节”慰问费350余万元、双拥宣传经费460万元、各类优抚费3500余万元、社会各界投入双拥工作经费500余万元,为驻泉部队购买健身器材、办公用品和开展环境绿化等。只要驻泉部队、复退军人有困难,各部门都要主动把问题解决好,从不让部队官兵操心费心。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连续15年提高在乡老复员军人定补和自主就业退役军人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自第八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后的四年来,共兑现补助726.9万元,兑现义务兵家庭优待金1070万元,兑现现役军人子女、烈士子女上学各类优惠补助140余万元,惠及2324人次。先后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完成了福泉市双拥陈列馆、烈士陵园改扩建提升,将散葬黄花塘烈士、乡村野岭的红军烈士、剿匪牺牲烈士移葬到福泉烈士陵园集中安葬。表彰“最美退役军人”50名,“好军嫂”25名,“兵妈妈”15名。
帮助复退军人创业就业发展,帮助退役军人解难题,福泉市在全省率先选聘41名退役军人作为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专职人员,享受村级副职工资待遇,127人成为全市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专兼职人员,培养34名退役军人进入村支两委班子。重点培养使用退役军人,已有40多名复退军人走上科级领导干部工作岗位,推荐106名退役士兵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公安局、贵州技术应用职业学院等单位工作,成为推动福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以退役军人率先脱贫、率先小康为目标,实行210名科级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困难退役军人建设小康房、发展致富新产业,如今210名困难退役军人家庭已全部率先脱贫。每年投入100万元作为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双向扶持资金,发放创业贴息贷款235万元,建成创业示范基地11个,培育退役军人企业19家,200余名复退军人家属和农民获得在家门口就业机会。实行退役军人免费乘公交、免费游景区、免费停车等优惠政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巡诊和组织退役军人短期疗养,65名优抚对象接受了短期疗养,让军人们感到福泉处处是温馨的家园。
在福泉,拥军红旗永不倒、爱兵感情永不淡、双拥步子永不停的福泉双拥精神,已融到各行各业,各企业逢节自愿到驻泉部队开展拥军活动,为部队送去需要的电器、水果、猪肉等,市内成立了6支拥军优属志愿服务队,拥军大姐和拥军大妈经常敲锣打鼓,挑着食材来到部队为官兵包饺子、包粽子、煮汤圆,王卡苗族同胞还从百余里外的苗乡为部队官兵送猪肉、米酒、粽子。
在福泉涌现出了40多年坚持为部队送粽子、包饺子、送香肠的爱兵模范李应群奶奶,有坚持30多年爱兵如子的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谢建菊,有20多年坚持带文艺队伍进部队开展文艺演出的爱兵姨姨刘广萍、李志敏、毛燕等,福泉各族群众的双拥情怀,让部队官士兵倍感温馨暖心。
笃厚的双拥情节情真义切
与此同时,驻泉部队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加和支援驻地的经济发展和抢险救灾当中。2018年夏,山水北苑小区楼房遭受洪水淹没时,驻泉部队官兵第一时间用抢险船只救出受困群众百余人。2018年的抗冰雪灾害中,驻泉官兵连续25天战斗在抗雪凝冻第一线,负责高速路3座大桥上的除雪保畅任务,昼夜除雪120多吨,发放救灾物资1300余件套,保障3座大桥安全通行。自第八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后的四年来,驻泉部队共参加抢险救灾69余次,出动部队官兵340人次,抢救被困人员200余人次,疏散被困人员637人。筹措资金100万元为金山街道、龙昌镇、道坪镇各修建16公里农村安全饮水管池等设施;协调50余万元为马场坪街道、龙昌镇长冲村、凤山镇凉水井村修建村级公路。市人武部邀请科技人才对2000余民兵开办种养殖培训班20余期,创办种养殖场5个。自第八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后的四年来,驻泉部队共投入资金80余万元帮助贫困户开展精准脱贫工作,官兵参加人数360余人次,出动车辆100余次扶贫济困活动,为灾民建房。市人武部与道坪镇高坪司村结对开展互帮互学互促活动,培养党员骨干2名,致富带头人3名。驻泉部队共结对帮扶贫困学生79人次,筹措1万余元为马场坪小寨小学更换学生桌椅,坚持每年“六·一”到驻地附近边远地区小学赠送物资。依托军队的第925医院与地方医院为群众开展送义诊医疗服务100余人次,官兵1200余人次参加植树造林,植树达25000余株,共建多处双拥林基地绿化荒山。出动340余人次与公安干警维护治安秩序,抽调专武干部、武警为福泉中学、福泉二中、福泉三中、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开展军训300余场次。每年秋天,市人武部部长、政委都要带领60多名人武部干部和民兵到陆坪、凤山、马场坪等乡镇街道,为空巢老人军属、空巢老人收玉米、稻谷500余亩,官兵们深情笃厚的爱民情怀让群众感动。
退役军人邹念军积极组织村民参与现代农业产业综合体建设,帮助福江农业开发有公司建设福泉黄丝江边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带领200余户家庭脱贫;退役军人杜杰、罗贤军等积极创办农业产业园,带领农民致富脱贫。西藏老兵易盛武刻苦学习新闻摄影和新闻写作,成长为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签约记者,积极宣传地方经济建设成就和双拥工作成就,在各类媒体发表图片,新闻1300余篇(幅)。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先进个人杨颖,看到福泉拥军政策好,从千里之外的浙江台州来到福泉创业,创办贵州兰鑫石墨机电有限公司,解决200余名工人、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贵州见义勇为道德模范退役军人罗茂盛偶遇2名歹徒抢劫一女子轿车和财物时挺身而出,勇追歹徒,夺回轿车,救出女子。退役军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良贵,主动申请延时在边远贫困村道坪镇汽坪村参加脱贫攻坚,协调筹集资金1500余万元为群众修道路,发展辣椒、中草药等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丰厚的双拥文化再创辉煌
为传承福泉双拥精神,福泉市投资1600余万元改造提升福泉双拥陈列馆、制作《福泉双拥之歌》音乐电视、建成福泉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文化长廊,建成双拥文化街、双拥大道、双拥公园、福泉中学双拥文化园、福泉中学“两弹一星”院士雕塑墙,开展缅怀英烈、国防教育知识演讲、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军营体验生活、新兵入伍参观双拥陈列馆等活动。经常性开展“双拥在我心,军地一家亲”拥军活动,拥军的氛围越来越浓烈,拥军队伍越来越活跃。福泉市还向退役和现役军人家庭赠送《福泉国防教育和双拥读本》《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爱国主义教育书籍,传播国防教育知识,巩固弘扬福泉双拥精神,让双拥精神世代相传,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