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精准扶贫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甩掉“穷帽子”还要过上好日子

2017-05-18 15:32:32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山东省胶州市通过精准识别,共认定省定贫困村20个、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110户、102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于2016年底全部完成脱贫。

山东省胶州市通过精准识别,共认定省定贫困村20个、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110户、102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于2016年底全部完成脱贫。

识得精准才能扶得到位

杨常升,胶州市里岔镇杨家庄村的贫困户,一家3口人居住在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砖木房里,家中最值钱的物件就是一台电视机……2016年以前,穷困的重压,一直与这个家庭相伴。

这是一户典型的农村因病致贫的家庭,户主杨常升患有高血压、腰肌劳损等慢性病,无法干重体力活,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刘桂花骨质增生,行动不便,生活半自理。

家中有4亩薄地,打粮卖的钱就是一家三口人的主要收入。杨常升和母亲治病买药、儿子上学都需要钱,开支太大,“光靠种地维持不了这个家。”老杨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他很早就开始通过打工贴补家用,但体弱多病使得他无法正常外出务工,就只能打打零工,前几年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仅3800元……

常年的入不敷出,让杨常升感觉自己像希腊神话中那个推石上山石又滚落的西西弗斯一样,总是摆脱不了一种恶性循环……而今,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就像一抹亮眼的阳光照进了他的小屋。

2015年,胶州市推出精准识别的“定量模式”,将涉及贫困对象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具体量化为住房、家电、农机、健康程度、劳动力等11类情况、73项指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杨常升的《精准评估表》上看到,紧扣致贫原因和程度的指标就有26项,最终得分是8分,远低于贫困户的救助标准。

“精准扶贫,只有识得精准才能扶得到位。”胶州市里岔镇扶贫办主任刘晓雨介绍说,有了这张评估表,贫困户的新增和退出实现了定量评估,识别贫困对象时,逐一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总分60分以下的给予救助,60至70分的上门进一步核实。

与此同时,里岔镇通过细化指标,进一步明确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扶贫。

因户因人施策“拔穷根”

“多亏精准扶贫政策,这一次真是让俺看到希望了。以前做梦都想摘掉穷帽子,可总是有心无力;但是现在不同了,过好日子有指望了,俺也敢去梦想了。”杨常升感慨地说,帮扶工作队的同志就像亲人一般,一步步帮自己迈出了脱贫的脚步。

在扶贫过程中,村里首先对杨常升的住房进行了修缮,所有墙面刮了腻子,吊了顶棚,更换了门窗。“墙刮了腻子后,屋里亮堂多了。”刘桂花说。

去年1月,杨常升在村庄保洁员及社会治安协管员的岗位上实现就业,每月收入可提高900元。“这个工作一举多得,我自己的身体情况允许,既不耽误照顾俺娘,还能按月领工资。”

老杨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这是他人生重要一步,既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又从疲于应付的贫困泥沼中,往外跨出了一大步。自此,自己终于敢于去追求想要的生活。“这是一种温暖,太难得了。”老杨说,这不是简单的施舍般地给你点儿钱和物,而是真心地来帮你,推你一把!

2016年8月份的评估中,杨常升家的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评估得分90分,因此从扶贫对象中退出。“政府扶上路,退出也光荣。毕竟,靠自己劳动过上好日子,心里踏实。”老杨笑着说。

胶州市立足沿海开放经济较发达实际,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集体与农户双增收的思路,大力实施“五+五”举措,对贫困户建立培育特色产业、就业创业、兜底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五条渠道”,对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实施发展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加强生态保护“五项工程”,按下了助力贫困户真脱贫、贫困村“摘穷帽”的快进键。

甩掉“穷帽子”还要过上好日子

杨常升看得很明白,精准扶贫对于贫困户来说,那就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遇!甩掉了“穷帽子”,老杨还想跟家人一起过上好日子,他的“心气”也一点点高起来。

杨常升打小有个爱好,特别喜欢搞种植养殖项目,以前不是没想过,只因穷怕了,“家里本来日子就紧巴,要是干不好赔了钱,老人怎么看病买药,孩子怎么上学读书呢?”老杨说,现在政府帮着咱脱贫,有项目有资金,咱自己不担风险,这样的好事再不抓紧那就让人笑话了!

2015年精准扶贫产业扶持项目中,杨常升主动申请发展养殖业,利用上级拨付的扶持资金,他一口气购买了6只母山羊。“母山羊每年生育2-3胎,每胎两三只小羊,按照市场价成羊每只1000元左右估算,每年净收入保守估计可达24000元。”杨常升说。

老杨照顾山羊十分用心,用他自己的话说,“高科技的东西咱不懂,可羊俺是会养的,这些羊都是俺家的‘宝贝蛋儿’,全家指着把它们养好,卖个好价钱。”

除此之外,在杨家庄村精准扶贫产业项目中,杨常升还与村委签订合同,租赁了3座大拱棚,“种上了玉米,明年准备种葡萄。”老杨充满信心地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如果水浇条件能跟上,每个棚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

经过一系列帮扶措施,杨常升家年人均收入已稳定超过青岛市定农村扶贫标准4600元,实现脱贫。“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自己家中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杨常升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改善生活条件,争取早日致富。

胶州市在“输血”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还不断增强产业“造血”能力,重点鼓励和扶持里岔发展光伏扶贫、洋河发展旅游扶贫、铺集发展电商扶贫,探索开发物业经济、资源经济、服务经济等,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出了具有胶州特色的产业带动脱贫路子,所有的省定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将于年底实现“摘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成 通讯员 刘伟)

 

责任编辑:王艺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