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精准扶贫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金融扶贫“输血”变“造血”盼合力深耕

2017-05-16 14:05:15来源:新华社
为实体经济“解渴”,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加大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已成为金融系统服务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着力点。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刘玉龙)为实体经济“解渴”,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加大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已成为金融系统服务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着力点。

不过,金融扶贫工作也存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精准度不够等问题。记者近日在河北饶阳县、武强县调研了解到,中国农业银行衡水分行契合当地种养殖农业资源禀赋和乐器、丝网等特色优势产业,初步趟出了一条金融精准扶贫的路径。

据中国农业银行衡水分行行长宋焕忠介绍,衡水市地处黑龙港流域,土地贫瘠盐碱,属于集中连片整体贫困地区,其中,阜城、饶阳、武强、武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故城、枣强县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初,全市共有贫困村921个、贫困户11.28万户,贫困人口21.59万人,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饶阳、武强两个县作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定点扶贫县,我们在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实行利率优惠的基础上,摸索出‘政府增信、产业带动、银企联动、让利惠农’工作原则。”宋焕忠说,以政府风险代偿基金、扶贫贴息为先导,既能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还能有效解决农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依托产业,发挥“龙头辐射”“企业反哺”作用才能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衡水市金融工作办公室有关信息显示,中国农业银行衡水分行2016年在6个贫困县新增贷款10.41亿元,增速52.24%;通过产业带动、安置就业、让利反哺、捐款救助等形式,受益建档立卡户约2600户,在助推衡水市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金融扶贫产品创新的成效离不开金融精准扶贫。据宋焕忠介绍,衡水农行力争把扶贫“定点”做成“典范”,目前已绘制了金融扶贫图谱,制作了金融扶贫触摸屏、手机APP,并给6个贫困县逐一制定了专项金融扶贫服务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实施“政府增信”“银政共管”“产业带动”“精准滴灌”等扶贫模式。

“实践证明,‘产业带动’扶贫效果最好。”中国农业银行武强县支行行长张宁说,只有依托产业发展才能用活有限资金,夯实脱贫致富的基础。如中国农业银行衡水分行去年4月与武强县政府、富源牧业公司三方联合签署“政银企”战略合作协议,农行向富源牧业公司发放贷款5000万元,执行基准利率优惠,支持扩建万头奶牛养殖项目;政府注入2000万元扶贫资金,供企业生产经营使用;公司每年按照政府扶贫资金额度的10%,拿出200万元作为固定收益分配给贫困农户。目前已带动452人脱贫,将带动4000人从中受益。

张宁表示,基于去年合作成效显现,中国农业银行衡水分行今年将给富源牧业公司、冠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唯尊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更多资金和服务支持。

不过,金融扶贫在实践中仍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参与方合力深耕。“平时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实现内生性、稳定性脱贫。”张宁表示,一方面,每个扶贫项目背后关乎少则10多户,多则上百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任;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需要平衡好履行社会责任和商业可持续之间的关系,更好落实扶贫举措。

“目前普遍推进的‘政府增信’合作模式能够撬动银行和社会资本参与扶贫,但是增信机制下的资金是否投向可持续经营企业、企业是否存在“逃废债”等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评估、监督系统。”武强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张建强说,为激励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工作,武强县今年正式推出“政银企户保”模式,引入保险公司通过市场化机制与政府、银行按一定比例分担潜在风险。

此外,筛选真正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的产业进行培育和扶持才能发挥扶贫资金牵引作用。宋焕忠认为,做好“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金融服务既是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也是农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完)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