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项精准扶贫工程”启动
—— 医疗精准扶贫助推“大病不出县”
3月25日,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西部扶贫发展基金共同发起主办,联合国内各大医疗机构和协会承办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项精准扶贫工程”启动仪式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超四成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计约有贫困人口约5575万,贫困县829个。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超四成。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提出,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项精准扶贫工程”将就国家级重学科建设如何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服务水平,改善贫困地区医疗环境,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助推扶贫攻坚省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共同为实现大病不出县贡献力量。
八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下沉至县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项精准扶贫工程”将建立全方位帮扶体系,其主题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在考核达标医院树立国家级学科品牌,提升示范医院知名度,帮助树立品牌形象。将建立国家级介入医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心血管微创示范中心国家级智能骨科微创示范中心、华西盆底肛肠无痛示范中心、国家级两癌(乳腺、宫颈)诊治示范中心、国家级疼痛诊疗示范中心国家级围产医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康复医学示范中心。
第二,提供采购补贴和低息贷款。农工党中央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中西部扶贫发展基金,将比照针对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帮扶的基本政策,协调相关单位对示范医院需要配备的相关设备及手术室建设等,提供采购补贴。申请医院自筹部分有困难时,可申请协调相关金融机构提供5年—8年低息贷款。
第三,权威专家资源对口支持。专家委员会汇集国内顶级学会和权威医疗机构组建专家团队,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领衔,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葛均波院士等任副主任委员的强大专家团队,并联合引进先进技术和治疗手段,运用尖端诊疗设备,帮扶示范医院开展人员进修,承担重点学科课题,长期采取对口技术及专家资源帮扶。
第四,长期医护人员培训培养。专家委员会和研究中心为示范医院建立长期医护人员培训机制,提供临床现场指导手术、查房等帮扶,按照学科要求提供科研课题,发表相关学术文章及不定期的学术交流,为示范医院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应用人才及本地区的学科带头人。(小标题)创新尝试开展专家“远程坐诊”
另据“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项精准扶贫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主办方将与中国医师协会组织近200名医生志愿者前往贫困县进行医疗扶助。另外,还有一项创新举措——在相关医疗设备的完善的情况下,开展专家远程坐诊。目前参与的医院包括武警总医院、华西医院等。每家医院推出若干名医生,每位医生每天安排50个号,然后把这些名额平推到贫困县乡镇卫生院。
医疗扶贫不是摇旗呐喊、空喊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实事,“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项精准扶贫工程”将通过一系列真正“下沉式”举措,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精准扶贫”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加大卫生扶贫工作力度,推进欠发达地区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记者李锦云)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