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县属省定贫困县,全县146个行政村总人口约13.66万,“十二五”末全县58个贫困村、近3.77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占比分别达39.72%、27.59%……中国人民银行湟源县支行围绕脱贫攻坚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湟源县委、县政府及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具体部署,因地制宜引领当地金融机构落实“三指一单”大扶贫思路,持续探索推出了四种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统计,全县贫困人口“十二五”末的3.77万人减少至0.93万人,同比减少75%;有效支持农民脱贫致富,共发放各类扶贫贷款1.85亿,同比增长1.61亿元。
模式一: “三指一单”精细帮扶
湟源县把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走村访问、抽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逐步完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探索设定了“贫困程度指数、返贫风险指数、措施评估指数”,中国人民银行湟源县支行按照指数标准,对金融扶贫对象建立了精细帮扶菜单,形成了具有湟源特色的“三指一单”精细帮扶模式,改变了“贫困农户下指标、扶贫资金搞平均”的传统扶贫思想。树立了对贫困户动态管理、系统评估的新的科学扶贫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湟源县支行把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实现贫困户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帮扶措施评估的基础上,主动作为,按照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青海行动方案、扶贫开发金融服务主办银行制度和“五个一批”的要求,分门别类、因地因户制宜,建立精细帮扶菜单,做好贫困户与低保户“两线一合”对接工作。注重“扶贫”好“扶智”相结合,精心筹划扶贫“硬项目”和扶智“软项目”,以项目设定帮扶菜单,积极整合产业培育、技能培训,以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农户脱贫。
【数字看成效】 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湟源县支行对全县58个贫困村建立联动分片清单,对有贷款需求、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一般农户建立一对一的精准扶贫菜单,实现对贫困村不同类型农户信贷支持的有效覆盖。
模式二: “二督二联”到位帮扶
中国人民银行湟源县支行在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三级联动包片联系工作机制和“六个一”工作机制基础上,探索建立“政府督导+人行督促”、“驻村干部+客户经理”联动工作机制,为贫困户提供面对面的动态精准扶贫金融服务。通过工作推进会、督导检查、约见谈话等,促使主办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分阶段、分乡镇、有重点地推进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基础性工作。
完善会议推进机制
确保科学部署和问题纠改
就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工作部署,中国人民银行湟源县支行专门向湟源县委书记马建立作了专题汇报,并取得了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相继由县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湟源县支行组织召开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4次,特别就“三个目标”任务落实力度不够、金融服务档案建档立卡工作不规范等问题,在辖内进行了通报,要求建立责任落实清单,明确任务完成的时间表。从而确保了金融服务建档、信用评定及贷款授信同步部署,有效保证了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不断规范、稳步推进。
加大县级督导和审定
确保信用评定及帮扶菜单质量
首先,充分利用当地村干部、基层农信社骨干、扶贫干部的力量,建立并逐级核查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档案和一对一的精准扶贫帮扶菜单,明确授信的额度、发展的思路。其次,由县委副书记、人民银行、主办行组成的工作督导组。先后数十次深入各乡镇贫困村对建立金融服务档案、开展特殊信用评定、启动授信贷款情况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类信息真实准确、各阶段目标按时完成。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湟源县支行派出专人分赴各乡镇,现场督导和协助主办银行办理贫困信用户建档及信用评定工作,将工作向基层延伸。
实施个别约见谈话
主动推动对贫困信用户创评
针对贫困信用户评定进度较慢问题,对部分主办行高管人员进行约见谈话,共同梳理评定工作缓慢原因,推动信用评定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就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工作督导检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纳入人民银行对外执法检查存在问题的后续监管范围,强化问题监管措施,通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杜绝了主办银行在落实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基层工作中存在的进展滞缓现象,促使主办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
【数字看成效】截至目前,在2962户精准识别贫困户中,除1017户财政兜底低保户外,完成全县1945户贫困户、58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和信用评定,同时,评定有发展能力的低保户56户,实现建档覆盖率100%、创评覆盖率100%、贫困信用户授信率103%的“三百”目标。
模式三: “二定二金”带动帮扶
中国人民银行湟源县支行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信贷扶持相结合,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推动建设“信用村+信用专业合作社”双评定机制,并将政府精准扶贫风险防控资金和银行扶贫贷款资金相结合,建立了“二定二金”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有效发挥政府扶贫资金撬动作用和风险补偿资金基金保障效应,实现信贷资金支持贫困户自主发展脱贫和产业带动贫困就业、增收的扶贫模式。
信用评定与信贷扶持相结合
在实现贫困信用户、村评定及信用专业合作社评定基础上,将政府每村50万的精准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相融合,精准投放至信贷环境良好的村集体发展项目或优质的信用专业合作社,以项目、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信用户脱贫。
金融扶贫参与主体多方积极联动
及时向政府部门上报《关于建立湟源县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风险补偿资金的请示》,经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由县财政落实900万的风险补偿资金,直接拨付主办银行专用账户,按协议分担违约风险,增强金融机构参与热情,开创精准扶贫“银行+企业+政府+贫困户”共同关心、互相衔接、主动参与的攻坚局面。
【数字看成效】截至目前,以基准利率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贷款3827.42万元,发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5613万元,发放项目进准扶贫贷款9000万元,有效支持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其中,在2016年14个计划脱贫村中,对64户贫困信用户发放贷款163.8万元,对171户信用户发放贷款828.5万元。风险补偿资金已基本落实到位。
模式四: “一担一直”助推帮扶
中国人民银行湟源县支行认真落实部署金融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在配合县政府相关部门对全县农村宅基地摸底调差、出台制度、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引领各家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适时推出了“担保抵押”和“直接抵押”贷款的“一担一直”两个信贷扶贫模式,助推湟源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成功发放,走出农民利用住房脱贫发展融资的青海第一步。
【农房担保抵押贷款】是在湟源县国土资源部门先行向和平乡马场台村完成农民宅基地确权、颁发《不动产权证书》的基础上,农业银行湟源县支行先行介入,向11户有资金需求、有发展能力的农户发放全县第一批以“担保+抵押”方式的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以奖代补惠农贷款42万元。贷款期限1年期循环贷款、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4.35%。从具体操作流程看,农户凭借持有的《不动产权证书》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经村委会初审、乡政府复核后,由农业银行、金惠担保公司联合开展贷前调查,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金惠担保公司向农业银行出具担保函,并根据《不动产权证书》,对农户抵押物进行审核,经专门第三方评估公司对农房进行评估后,按照抵押值60%确定最终贷款额度。青海省湟源县作为全国批量发放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第一家试点县,标志着农村住户财产抵押贷款试点改革在湟源县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农房抵押贷款】是通过直接抵押方式,由湟源县信用联社先行向波航乡麻尼台村7户有资金需求、有发展能力的农户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47万元,贷款期限1年期、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4.35%。从此次实际贷款操作流程来看,农户凭借持有的《不动产证书》向湟源县信用联社申请贷款,湟源县信用联社根据第三方中介评估结果和贷款资金用途,通过按评估值50%的折算率发放贷款,无需再附加其他担保手段,融资快捷,资金到位及时且贷款满足率达到100%。不同于首批发放的“担保+抵押”贷款,该批贷款是向农户发放的直接抵押贷款,信用价值效应在此次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中得到充分显现,也对运用农民住户财产权抵押贷款进行脱贫融资的认同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体现了农民抵押贷款的试点效果。
这两种模式的推出,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助推思路,让农户感受到了在利用农房抵押贷款发展致富中诚实守信的“信用福利”。同时,经保险公司分担抵押贷款风险,实现风险分散,达到了宏观引导农民利用农房脱贫发展融资、市场化防范农房抵押贷款风险的双重目的。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