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政策好啊,去年我家脱了贫,这个春节过得格外舒心。”2月15日,若羌县吾塔木乡西塔提让村村民邵登科笑容满面地说。
邵登科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在村里的安排下当了环卫员,负责村里的保洁工作,每个月有500元的“工资”,县上还给他发放了11只扶贫羊。政策好,人努力,邵登科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
2016年,若羌县城乡765户1812人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到县里高标准确定的5000元脱贫标准,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若羌县在精准扶贫方面用心用情用力,短短一年时间里,就实现了预期目标。
织密织实社会保障网
对贫困群众来说,一场大病就是一场灾难。为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若羌县实施医疗保障救助政策,让困难群众“看病不再贵”。
今年63岁的王建国是若羌镇团结社区的贫困户,去年王建国诊断出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费花了7.8万元,新农合报销了5.4万元,得益于新的医疗保障救助政策,前些天又报销了9800元。“原来怕得病、怕看不起病,现在政策好了,让我们老百姓看病负担轻多了。”2月16日,王建国激动地说。
为织密基本医疗保障网,去年初若羌县开展了医疗救助帮扶工程,构建了新农合+大病救助+定点帮扶三条相互衔接的救助体系。今年,该县又出资为所有贫困户购买了商业保险,经测算,补贴后被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了90%,贫困户得到了有效救助。
“去年以来,我们把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救助水平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若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简小东说。
同时,县里在便民服务大厅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解决群众报销难、审核难、操作难等问题。“以前办理报销要去好几个地方,现在有了综合服务大厅,从填表到报销一次就能全部办完,真是太方便了。”正在便民服务大厅办理报销业务的村民玉素甫·吐拉洪高兴地说。
在教育方面,若羌县筹资120万元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实现15年免费教育,即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免除城乡学生学前和高中阶段的所有费用。2016年,若羌县大力实施贫困户住房保障政策,县住建局投入185万元为全县17户贫困群众新建了安居富民房,为40户贫困群众修建了院墙,为69户无房贫困群众解决了公租房,减免765户贫困群众水、电、暖等费用共160余万元。
近年来,若羌县围绕医疗、教育、住房三个方面出台了精准扶贫10个方面40项惠民政策,保障资金达到822万元,受益群众达765户1812人,同时,该县将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417元,享受低保的848人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5004元。
若羌县把贫困群众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挂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为贫困户撑起了一片天。
贫困村甩掉“穷帽子”
走进若羌县瓦石峡镇塔什萨依村,房屋整齐划一,道路平坦干净,太阳能路灯、垃圾房、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根本看不到农村常见的草堆、粪堆、垃圾堆……说起村里的新变化,村民麦丽开·喀斯木颇感自豪:“我们住的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若羌县整合扶贫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去年10月底,塔什萨依村通过验收核查,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若羌县扶贫办主任李江明说。
现在,塔什萨依村手机信号全覆盖,电视、自来水、电网入户率达到百分之百;村民家门口就有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双语幼儿园、集贸市场……生活条件非常便利。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村民的上学、就医、住房等实际困难得到有效解决,为塔什萨依村脱贫提供了保障,同时以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幸福乡村建设,让塔什萨依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塔什萨依村是个贫困村,也是牧民集中搬迁定居点。多年来,塔什萨依村先后搬迁定居牧民达到了242户823人,其中100多户是贫困户。
玉素甫·亚森是近年搬下山到塔什萨依村定居的普通牧民中的一员,放下羊鞭的他分到了一套60平方米的定居兴牧房和8亩土地。搬迁牧民分到了土地这原本是件高兴事,但是新问题的出现很快让村民们高兴不起来。“我们以前在山上都是放牧的,土地我们根本就不会管理,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玉素甫回忆说。
玉素甫和其他搬迁牧民遇到的新困难引起了政府重视,种植实用技术和红枣管护培训班开到了田间地头,香蒜、黄恰玛古和土鸡等枣树立体间作套种养模式更是让搬迁牧民受益匪浅。
“过去我们依靠散养几只牲畜吃饭,收入没有保障。现在好了,有了自己的红枣地,也掌握了一定的红枣管理技术,心里踏实多了。”玉素甫说,2016年,他的红枣收入达2万多元,村里还给他免费发放了十几只生产母羊发展畜牧业。
玉素甫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得益于塔什萨依村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对口帮扶等扶贫举措,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建立起稳定增收项目,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全村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去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塔什萨依村只是若羌县3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全部“摘帽”的一个缩影,2016年,若羌县争取各类扶贫项目资金635万元,在各贫困村中实施特色种植、特色养殖项目25个,通过项目实施扶持生产使1000余人脱贫致富。
开创脱贫致富新途径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思维深入人心。若羌县把握时机、趁势而为,将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实现县、乡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全覆盖,不仅打通农产品销售新渠道,还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今年29岁的张晗是若羌县吾塔木乡果勒艾日克村的村民,由于2011年的一场车祸,张晗的母亲不幸去世,妹妹高位截瘫,她自己的腰部也受了重伤,全家的生活都靠父亲一人支撑。那时的她自暴自弃,窝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县上组织的电商培训,改变了她的心态和人生,她开起了自己的网店。
2月17日,张晗告诉记者:“开网店不仅让我开朗自信了,也为我家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去年下半年我卖了一吨多红枣,开网店挣上了钱,同时也减轻了家里的负担,我特别开心。”
如今,若羌县和张晗一样开网店的农民越来越多,全县刮起了“电商风”。为了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若羌县建成了1个县级电商运营中心、3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5个行政村电商服务网点,实现了县、乡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全覆盖。同时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融资、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推介、经营咨询、法律援助和创业补贴等一条龙服务。
近年来,若羌县初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村商县管”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模式,建立了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和培训引导,发挥电商扶贫的优势,在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更带来了就业创业机会。“电商扶贫”也成为若羌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途径。(记者/夏青)
[责任编辑 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