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评论员
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送暖遍三秦。昨日,2017年陕西省暨安康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安康市白河县隆重举行。这次活动无论是参与成员单位、参加服务人员的数量,还是投入的项目和资金都创造了历史新高,标志着我省“三下乡”活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持续21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我省农村广大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帮助。无论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技专家,还是村口免费诊疗的白衣天使,抑或是夏日麦场上的电影放映队,他们为群众奉上了科技和精神食粮,带去了惠农资金和项目,满足了新形势下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成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推器。
特别是近两年来,我省“三下乡”活动不断动员各方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在资金、人员、扶持项目上都取得重大突破,让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下乡”活动的内涵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当下,按照中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开展“三下乡”活动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作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改进作风的具体举措,纳入到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中。目前,我省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精准扶贫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将“三下乡”活动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协同部署,协同推进,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一核心工作,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而要出实招,见实效。
“三下乡”活动要力促群众精神脱贫。群众文化素质的差异也会带来富裕程度的差异。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是农村实现脱贫小康的关键措施。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正处于新老交替的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未完全走进农民的生活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继续推进农村文化扶贫战略,使文化知识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武器,这正是文化下乡的着力点之所在。
“三下乡”活动要力促群众物质脱贫。要发挥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的支撑引领作用,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科技需求,着眼产业发展,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建功立业,为扶贫开发提供资金、项目和智力支撑,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新理念,改变落后面貌,达到致富目标。
“三下乡”活动还要促进农村健康事业的发展。目前,医疗改革还远未成熟,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一些偏远农村,部分家庭因病返贫问题依然存在。在现有条件下,帮扶项目要尽可能注重实效,要制定资金、人员、设备等对口帮扶计划,使帮扶单位的各项工作得到明显改善与发展。支援单位要有计划地选派思想作风好、医术过硬、责任心强的医疗骨干到基层进行挂职,全力扶持基层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更好地服务群众。
“三下乡”活动重在“服务好”,贵在“常下乡”。未来,我省相关部门还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出台扶持政策,推动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人员常下乡、常在乡,更好地服务三秦父老乡亲。
[责任编辑 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