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19:30,多云
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次回到扎日干村,心中好像平静了许多,没有上次来时的焦虑。人的适应性真强,那些“不愿辛勤劳作,得过且过”的心态和习惯,可能也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吧,改变,就要这样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简单吃过中午饭,我和小李到村里走访了两户村民,一户叫项巴加(这边的人取名多为某某加),家里老两口,项巴加今年69岁,他妻子也60多岁了,还有一个儿子在西宁上高中,一家三口人。项巴加身患类风湿关节炎,手变形了,胳膊上还有许多出血点。他说到西宁几个大医院都去治疗过,花了许多钱,但是没有太大的效果。家里的牛羊都因为看病卖了,条件很困难。
项巴加说,他是老党员,原来干过兽医,家里情况还可以。要是自己没病,现在的好政策加上这么多补贴,自己肯定能干一些发家致富的事儿。
巧的是,他家里正好来了一个亲戚,也是党员,节前在村里开党员大会时见过我。我问他家里的经济情况,他说有150只羊,还可以。我就给他讲,牧区的一些补助政策,讲一些成本产出的经营办法。我告诉他,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扎日干牧区牧户家中有羊、有地、有项目上给的畜棚、有劳动力、有养殖经验的优势,开展牛羊育肥产业。
虽然暂时还没有多少销售渠道,但只要形成规模,就会有人来收购,销路自然就建立起来了。国家在养殖业上还有补助,基本上稳挣钱。总比一家几口人都围着一百来只羊眼巴巴的等着强……
我看他眼中有兴奋,我想这一番话肯定对他有些影响。
心动的人多了,就一定会形成一种氛围,就自然会有人去做。做成功了就会是一种产业。扶贫先扶智,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听到这儿,项巴加老人也点头称是。
一场基于了解情况的聊天结束时,我突然想到,形成规模后,还可进行改良羊种,那样还会增加产值。比如项巴加,他是兽医,原来干过改良工作,这就是优势啊。喝了几杯奶茶,我和小李告别老人又到了另一家。
回来以后,我在想,这个地方搞牛羊育肥产业有先天优势,可现在没有一家搞,原因是什么呢?今天的走访如果说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在接下来的驻村日子里,想办法找出原因,鼓励大家“动起来”,把牛羊育肥这个事儿“搞起来”,脱贫、致富应该都是指日可待的事。记者 乔欣 整理
(贵南县塔秀乡扎日干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李林业)
[责任编辑 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