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利君报道)正月初三,阳光明媚。节日中的新疆伊宁县巴依托海镇上也台温村,维吾尔族村民阿斯燕·胡坦瓦尔迪站在粉刷一新的蓝色院墙边和邻居聊天,心情如天空一般晴朗。
“这个春节太热闹了,看文化惠民演出,给‘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子的‘亲戚’拜年,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舒心。”伊宁县文明办主任、“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志刚路过,用手机拍下了阿斯燕的笑脸。
与此同时,远在100多公里外的昭苏县,一场场新春文化下乡进村活动,也搅热了寒冬农牧民的节日生活。
2月1日,昭苏县庆新春送戏下乡“民族团结一家亲”文化惠民巡回演出走进察汗乌苏蒙古民族乡达力图村、喀拉苏镇巴尔格勒津村,为600余名各族农牧民送上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这是由昭苏县文工团牵头,抽调昭苏优秀春晚节目和各乡镇场的文化能人,组成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文化惠民巡回演出队。从1月20日开始,演出队入乡村、进牧场,共走进8个乡镇场,巡回演出11场,观看群众达3000余人次。
唱的是人们喜爱的歌,演的是大伙爱看的戏,台上精彩不断,台下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如今的伊犁人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安心、过得舒心,各族群众乐于参与文艺会演,创作了大批反映乡村群众生活、乡土气息浓郁的文艺作品,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村文化更具魅力,让农牧民的文化生活更加美起来。
走进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努克乡文化站旁边的一家餐馆,记者看到吧台旁有一个书架,书架上摆放了不少维吾尔文图书,还有近期的报纸、杂志。正在翻阅书籍的村民艾山江·阿布都拉说,自从这里摆放书架后,来吃饭的人就会看书、读报。“现在不忙,没事我就来看看书、读读报。这里书很全,卫生也好,来的人很多。”
伊宁市潘津镇中潘津村妇女哈丽旦·阿里木的家是一个文化大院,村民经常来这里开展文化大院活动。“每个星期搞两次文化活动,看书的看书,弹奏的就过去弹乐器,想玩就玩,想跳就跳,自娱自乐。”哈丽旦说。
给基层群众营造一个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自治州用了5年的时间,把“文化种在村居”。以文化大院、巴扎大舞台、农家书屋以及农村文化室、广播室为平台,不断开展文化体育技能培训,县带乡、乡带村,推动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目前,州直八县三市已建成1500多个文化大院、农家便民阅读点,选拔培养289名文化带头人和1126名文化能人,开展了上百场辅导培训和上千场演出、讲座和文化下乡活动。
通过“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三级联动编织文化生长机制,让文化扎根乡土,把文化留在村居。州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副局长张训锋介绍:“文化扎根乡村要靠‘种’和‘送’,‘种’人才、设施、制度,培养原创、自娱自乐;‘送’文化,就是把党和政府倡导的先进文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送到基层,让文化活动、文化习惯扎根基层,最终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把文化种在村居”,靠什么,靠一人,一户,一村,一片。289名文化带头人和1126名文化能人,他们的作用可大了。
薛玲是伊宁市一名优秀的文化志愿者,她能进社区教50多名居民学习舞蹈,还能登上自治州春晚舞台,带着一个艺术团队演出。
在伊宁市金陵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学习新疆舞的队员年龄不同、基础不等,但跟着薛玲学舞蹈却舒心畅快,大家竖起大拇指公认,这是一位有责任心的舞蹈老师。
“她们对舞蹈除了有一份喜爱外,内心还有一种渴望,通过舞蹈和这个集体来展示自我。”薛玲说,培训班就是大家共同的小圈子,新环境、新气象,每个人都带着新鲜感而来,舞蹈老师不仅仅是舞蹈的传授者,更是心灵的引领者。
57岁的居民张凤华看着别人跳舞羡慕不已。见到薛玲,她鼓足勇气加入了舞蹈队。由于年龄大且没有舞蹈基础,她学得慢,跳得难。薛玲也不急,一遍遍地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讲。渐渐地,张凤华掌握了舞蹈要领,在舞蹈学习中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感,自然也记住了薛玲的温和与耐心,两人成了知心好友。
春节前夕,薛玲参加了自治州春节联欢晚会演出,表演节目只有两个,但她却排练了一个月,“每天练习8个小时,很辛苦。”薛玲说,集体舞既要展示个人演技,又要注重整体表演效果。在排练场上,她仔细地观察并记下编排老师强调的要领,然后在社区授课时教给大家。
在薛玲带领的舞动青春艺术团中,不少人是文化志愿者。一年来,她们用舞蹈丰富自己的生活,还把这份快乐送进福利院,送进社区,送进村队,让许多老百姓感受到伊犁文化志愿者的魅力。
一个人带动一个团体,一个团体影响一大片。伊犁人从小做大,把“文化种在村居”活动推开,群众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随着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批重点文化惠民项目逐步投入使用,伊犁人的文化生活品质正在逐步提高。
“去年,自治州成功举办了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主题文化活动,深入实施了‘结对子、种文化’工程,加大对农牧区文化能人的培训力度,构建天天有娱乐、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活动、年年有创新的群众文化生活大体系。”州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副局长朱建华说,自治州已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金融、体育、科技、现代农业、贸易等业态整合发展,并积极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形成“五个精品”(精品书、精品曲、精品戏、精品影视剧、精品文体活动或赛事),打响伊犁品牌、唱响伊犁声音、讲好伊犁故事。
“文化种在村居”推进了伊犁州基层文化建设,伊犁州做到了“六个全覆盖”,其中“四馆一站”免费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送演出下乡1000余场次;向州直乡镇(街道)、村(社区)免费投放报纸190余万份,为农家书屋免费配送图书8万册;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4570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和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参与人数达168万余人次。投入215万元完成州直3个边境县和1个边境市的86个行政村实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项目;为州直72个文化大院配送187.2万元的彩电、音响、音乐器材等常用设备。投资280万元落实6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
[责任编辑 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