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雪茹报道)“先把栽培槽里的椰糠整理平,然后把滴灌带放在槽子中间,再把穴盘里的黄瓜苗拿出来放到椰糠栽培槽里,用椰糠把黄瓜苗的根部覆盖实……”近日,在且末县萨尔瓦墩牧民搬迁定居点的设施农业大棚里,兵团第二师37团二连设施农业中心主任王瑞红正带着团里的6名技术员在大棚内认真地给且末县阿羌镇4个村的牧民讲解黄瓜苗种植栽培技术。
萨尔瓦墩牧民搬迁定居点位于且末县城以西21公里处。2011年,该县按照“山上保留生产点、山下建有定居点”的框架思路,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和定居兴牧工程。目前,阿羌镇、吐拉牧场、昆其布拉克牧场的700余户牧民已搬迁到定居点生活。
由于大部分牧民长期在山区从事畜牧业,搬迁下山后掌握的农牧业生产技术较少,为加深兵地间的情谊,实现连队与村共同发展,2016年,37团投资144.48万元,在萨尔瓦墩牧民搬迁定居点给阿羌镇免费援建了8座保温膜钢构日光大棚。该大棚占地面积116.97亩,并配套建设2套水肥一体化系统,以现代化农业技术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农牧民脱贫致富。棚内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椰糠无土栽培技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为主,全程均为自动化操作系统,是目前且末县最为先进的农业生产设施基地,每棚每茬蔬菜产值在3万元以上。同时,37团还安排了专门的设施农业技术指导员定期到萨尔瓦墩牧民搬迁定居点给牧民免费指导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且末县阿羌镇党委书记李侠介绍说,开展兵地共建活动以来,37团在种植技术指导、扶贫帮困、劳动力转移、民族团结、带动牧民脱贫增收发展致富产业上,为阿羌镇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同时,阿羌镇也充分发挥富余劳动力多的优势,积极向37团输出劳动力,仅2016年就向37团输出劳动力500余人次,全年劳务输出收入达216万元。
“最近我们给镇里的牧民拉运了8000株黄瓜苗,过几天还要给牧民拉运4个棚的西瓜苗,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今后要带动更多牧民增收致富。”37团党委常委、副团长赵明侠说。
[责任编辑 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