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将军风采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随左权将军奋战突围负伤(图)

2015-10-14 15:20:07来源:京华时报(北京)
我叫李生旺,1928年11月生人,今年87岁,出生于山西省武乡县西贾庄。父亲是雇农,家境贫寒。我七岁就到地主家放羊,受尽苦难。

\

争生旺老爷子在接受采访时笑容可掬。京华时报记者徐晓帆摄

老兵档案

姓名:李生旺

年龄:87岁

住址:东城区西水井胡同2号楼3单元1101

讲述·老兵

掩护撤退遭遇战身负重伤

我叫李生旺,1928年11月生人,今年87岁,出生于山西省武乡县西贾庄。父亲是雇农,家境贫寒。我七岁就到地主家放羊,受尽苦难。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于1940年报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被分配到了卫生科,驻扎在武乡县蟠龙镇白家庄村。那时我只有12岁。

之后我一直在部队的总部机关,因工作突出,我所在的通信班被上级授予集体三等功。1952年4月,我转业到北京市工业局工作。

我参军的时候,记得很清楚,那时正赶上“五四”青年节,我们县城驻扎的八路军在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有一个纪念活动。我看着战士们背着背包,穿着统一的制服,非常有序地坐在地上,唱着歌,士气非常高昂。在抗日战争那个动荡年代,我当时就被震撼了。心想,一定要跟着共产党。

当天,我就回家跟家里人商量了,一定要参军。后来就跟同乡一起去报名了,别看当时我只有12岁,但是个子却高高的,因此部队把我留下了,并分配我到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所在的卫生科,在那里,我学习了一些护理知识。

两三个月的学习后,我就留在了总部机关,担任勤务员,俗称的“部队八大员”之一。

1942年,日本侵略者对太行山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实行疯狂的“三光”政策。那年5月26日下午,日军包围了前总后勤部,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率领部队官兵英勇奋战,掩护我们机关突围,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那一天,我就跟随在左权将军率领的部队当中。

那是一场遭遇战,部队正在突围,准备翻越一个小土坡,突然正面扑来不计其数的敌人,人太多了当时根本数不过来,部队就此展开,趴伏在了土坡上,霎时间,枪声、炮声响成了一片。

“哒、哒、哒”敌人的子弹不断扫来,我们也一直在还击,大约数十分钟,我扔出了3颗手榴弹,然后准备冲锋,突然后脖子感觉被打了一拳,顿时昏了过去。

当我醒来时,发现天已经黑了,脸上感觉凉凉的,用手一摸,坏了,全是血,当时我试图站起来,但是一用劲,后脖颈子疼痛难忍,再用手一摸,有一个枪眼。

那时我才发现,自己已经从原来的土坡上滚了下来,而子弹从颈部打过,从左腮帮子穿出一个大洞。

我挣扎着爬起来,想看看附近还有没有战友,结果周围死一样的寂静,我跌跌撞撞地开始寻找大部队。

机智少年深夜袭扰日军兵营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找到了大部队,但是身上的伤口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有的伤口已经发脓长蛆,我被送往了总部的医院,后来我就在后勤机关工作。

我主要是在纺纱厂做工,当时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部队开设了很多工厂,包括后勤的纺纱厂,制作被子服装。

有一天,我们接到上级机关的指示,敌人来了,抓紧撤退。我们全厂的人都撤到了山沟沟里。敌人一看扑了个空,就住在了厂子里,日本人把厂子当成了兵营。

后来经过侦查发现这一情况后,我们就决定去偷袭这个兵营,把厂子炸掉。

于是领导就挑了几个年龄小的,包括我还有几个十来岁的同志,都是在厂子里工作过的,熟悉地形。

第二天深夜,我们摸黑潜入厂子附近,因为纱厂下面有一个大的蓄水池,并且有一条排水渠,我们几个人裹着手榴弹,猫着腰,趟着水,通过水渠慢慢移动到了蓄水池。蓄水池有一个洞,是从厂子上方往下排水的,我们几个身材瘦的刚好能钻进去,于是迅速地钻了进去。那天,我们的动作很迅速,静静的没有发出声响,在蓄水池里,就能清楚地听到上方厂子内日本兵的说话声,我们几个把手榴弹捆好,拉开保险栓,“噌”的一下,就把手榴弹从空洞中扔到了厂子上方。

大家都扔完后,我们快速从蓄水池里跳出来,向水渠方向跑去,耳边传来厂子里“轰轰”的爆炸声。

我回头看了一眼,当时已经是火光冲天。紧接着就听见“哒、哒、哒”的枪声,日本兵惊醒后就疯狂地开始反击,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跑远了。

艰苦奋斗曾获集体三等功

1942年的时候,我还在总部机关,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能接触到罗瑞卿等这些老一辈革命家。我印象里最深的就是,在一次动员大会上,罗瑞卿扯着嗓子大声地喊“同志们,要咬紧牙关,克服困难。”

那个时候,生活确实非常艰苦,那年大旱,再加上敌人的封锁,我们都到了快吃不上饭的地步了。

怎么办?也不能管老百姓要,大旱后老百姓也没饭吃。我们一天三顿饭就用黑豆代替粮食,用黑豆煮成汤,再加上一些自己挖的野菜,这样也吃不饱,只能是忍着,有的时候饿得都发晕。而在总部机关,首长们也同样吃不饱。

后来到了1943年,情况有了好转,部队也转移了。1944年11月,我到了陕北延安安塞县黄崖沟林中央军委二局二处当勤务兵,有的时候还要充当机要员的角色。

因为部队通讯设备不发达,很多重要任务和命令的传达都无法通过无线电进行通讯,因此只有最古老的办法,“人传人”了。

记得有一次,首长给各个部队下达了作战任务,可各部队那时都比较分散,几个通讯员都出去了,还有的部队没有通知。首长叫我去下达作战任务,我和一个战友就出发了。根据当时部队的所在位置,我和战友这一夜要走40多公里的山路,必须在天亮前将任务传达。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我们还不能挑着灯,就借着月光翻山越岭。那个时候是真的一直都在跑,有的时候听到了狼叫,没办法,才点上灯,走一段时间再灭掉。

最终,我们在天亮前赶到了作战部队,传达了任务。

任务完成后,我当场就累得躺在了地上。因为工作努力,我后来被调入了通讯班,也因为这样的艰苦奋斗,我所在的班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讲述·子女

艰苦奋斗传承从不铺张浪费

我叫李小燕,是李生旺的女儿。父亲一直教育子女要艰苦奋斗,要坚持俭朴,不能铺张浪费。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家里聚会都会去饭馆用餐,但是无论父亲在不在场,点餐的时候都会注意,不会点特别多,因为大家肯定吃不了。

有一次,家中将近10个人聚餐,点了一桌子的菜,后来饭菜没吃了,我们就主动提出来打包带回家。

由于父亲的教导,我们全家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甚至像父亲一样,把荣誉看成生命。

在后来自己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也经常告诫孩子,要清清白白做人,艰苦朴素,什么奢侈品,根本就不买。

京华时报记者王晓飞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