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衍(左三)在日军南方军和第10方面舰队投降仪式上。
冯衍将军。
□冯洛钟口述 戴卫民整理
冯家老宅位于南通市区丁古角16号(现八仙城位置)。父亲一辈中,冯衍老大,老二冯衎,国民党中统上校,后去了台湾,我父亲冯术排行老三,是原通棉一厂工程技术人员。
冯衍,字卜蕃,生于1908年。他先后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陆军大学第十三期、国防研究院第一期。大伯学业有成后,立即投身到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先后担任连、营、团长,军令部第一厅第一处处长,军委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参加远征军为战略大反攻作出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为了集中军力保卫在远东输出资源最多的英国殖民地印度,需要借用中国的军事力量,保卫其另一个殖民地缅甸不为日军侵占。对于中国而言,缅甸是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将无法进入中国。
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和马来西亚考察,大伯冯衍为军事考察团成员之一。当时赴三国战区考察极为危险,同行的海军上校就牺牲在他的身旁。但大伯冯衍仍然无所畏惧,冒着炮火继续前行,并积极提出中英共同防御方案的建议和意见。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原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参谋长的大伯,改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少将副参谋长,参谋团副处长,军委会派驻东南亚盟军总部首席联络官。
1942年1月初,英缅军一路溃败,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掩护英军撤退。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2年3月23日,作为远征军司令长官杜聿明的重要军事参谋,时为腊戍参谋团副处长的冯衍将军,参加了在腊戍举行的中英联席会议—“漂背会议”。在会上,大伯冯衍与邱渊两位将军提出的作战方案,得到直接为蒋介石出谋划策的腊戍参谋团和重庆军令部的肯定,并成为蒋介石最后的决策。虽然,实施该作战方案时因为英军的单方面撤离、中国远征军孤军奋战而暂时受挫,但是却为远征军再次入缅作战取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1944年3月,我驻印军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攻占缅北重镇孟拱。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戍,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该战役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收复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
作为远征军司令长官杜聿明、陈诚、卫立煌的重要军事参谋,冯衍将军为远征军完成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见证日军南方军和第10方面舰队的投降
1945年9月12日,天气显得有些闷热,新加坡特别市政厅里气氛严肃,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正式接受日军南方军和第10方面舰队的投降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受降主官是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蒙巴顿态度强硬,坚持日军将领必须当场交出军刀、必须有日军官兵在投降仪式现场,并命令任何人都不得与日本人握手。
听到这个消息,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无法接受,认为受辱过重而称病不去。投降方正式代表是第7方面军司令板垣征四郎大将、缅甸方面军司令木村兵太郎大将、第18方面军司令中村明人中将、第3航空军司令木下敏中将、南方军总参谋长沼田多稼藏中将、第10方面舰队司令福留繁海军中将及驻爪哇泗水(苏腊巴亚)的第二南遣舰队司令柴田弥一郎海军中将共7人。板垣征四郎同时作为寺内寿一的代表在投降书签字。与蒙巴顿并排就座的受降方代表有东南亚战区地面部队司令斯利姆上将、中国陆军冯衍少将等10位盟军将领。大伯冯衍为东南亚盟军受降仪式中国代表。他一身戎装,气宇轩昂,盯着板垣征四郎的目光如电如炬。仪式结束后,板垣等几个日军将领欲与大伯冯衍握手寒暄,被断然拒绝。
回国后,大伯冯衍先后任军政部参事,中央军事机构改组委员会秘书组文书科主任,国防部长办公室副主任、代主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土地及建筑司少将司长。
白崇禧参加祝寿活动中毒身亡
听父亲冯术讲,1947年1月30日,国民政府成立行政院绥靖区政务委员会督察团,白崇禧为团长。2月13日,白崇禧抵南通,召开绥靖区会议。这天,正逢我奶奶张婉玉六十大寿,白崇禧专门上我家为奶奶祝寿,亲笔题写了“岁蔼春晖”的贺幅,还带来了蒋中正所书的“真松永茂”的贺匾。这块匾在我家客厅悬挂了好多年后,因担心惹来麻烦,不得不忍痛将之烧毁。
今年已85岁的堂姐王颖告诉我,白崇禧上我家为奶奶祝寿那天,丁古角一带全部戒严,来往行人一律盘问清楚后才予以放行。堂姐王颖那时十多岁,这天也到我家来参加奶奶的祝寿活动,在被仔细盘查了好一阵后才来到我奶奶家中,当时白崇禧见了我堂姐,还爱抚地摸了下她的头。
说起大伯冯衍的去世之事,父亲的手足之情溢于言表。1948年底,以白崇禧为首的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试图逼蒋介石下野。蒋介石对此恨之入骨,决心要置白崇禧于死地,于是令部下精心制定了一个暗杀计划,密谋在上海举行的一位海军高级将领的祝寿活动中毒死白崇禧。但是,那天白崇禧因重要公务难以抽身,便委托大伯冯衍代表他和国防部参加祝寿活动。这时暗杀计划照样进行,而大伯冯衍却浑然不知,在参加祝寿活动时不幸中毒。大伯冯衍中毒后,在上海医院抢救了三天后,口吐白沫身亡,时年40周岁。大伯冯衍英年早逝,被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追晋为中将,葬于上海万国公墓。解放初期,我家人将大伯冯衍墓迁至位于南通大码头附近的冯氏祖坟,后又迁至北濠桥北边的墓地。我记得,大伯冯衍的墓碑呈翻开的书的形状,“文革”期间被毁。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