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将军风采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歙县老人为123幅将军书画找“家”

2015-09-24 17:09:20来源:中安在线
巢湖82岁高龄的郑式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如今郑先生年事已高,无欲无求,唯有一个愿望未能实现,那就是给收藏的123幅将军书画找个“好归宿”。

巢湖82岁高龄的郑式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如今郑先生年事已高,无欲无求,唯有一个愿望未能实现,那就是给收藏的123幅将军书画找个“好归宿”。记者了解到,曾有很多单位表示希望收藏郑老手中的部分书画,但老人坚持这些书画要一起捐献,不能拆散:“在活着的时候看到这些书画安家落户,是我余生最大的心愿。”

一个想法:举办“将军书画展”

郑式先生1934年出生于徽州歙县,现居巢湖。古徽州多出文人雅客,受到徽州文化熏陶的他,自幼对书画艺术就颇感兴趣。郑式16岁参加革命,先入皖南革命干部学校学习,后调共青团徽州地委机关工作;之后又转到经济管理部门,先后在芜湖、巢湖等地物资部门任职,最后在巢湖经济协作办主任职位上退休。现在他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是一位著名的“民间收藏家”。

上世纪90年代初,郑式偶然获得一幅曾任南京军区国防工业部部长、少将杜方平所画的梅花图,画上的梅花苍劲挺拔,铁骨铮铮,很有大将风范。郑式忽然心生一念,他觉得梅花孤傲不屈、高风亮节的精神与将军们保家卫国、不畏艰险的品格相得益彰,如果能够征集到将军书画作品,举办一个“百位将军书画展”,大将风骨与作品精神的组合岂不是相映生辉、更有意义?

 一段经历:东奔西走感动众人

郑式的这一想法得到了老伴和子女的支持。退休后,他倾尽自己精力和心血去收集将军书画。一开始,郑式最多一天曾投书70多封给将军们,表明求字画的心意,然而收效甚微。后来,郑式不顾自己有多年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亲自登门拜访。在杜方平将军的搭桥牵线下,郑式很快求得南京军区原政委、中将杜平的书法作品,并通过杜平将军的引荐,发出去百余封信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郑式东奔西走,终于得到了将军们的热切回应和全力支持。

在收集将军字画的过程中,来自将军们的感动让他至今念念不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在得知他的心愿之后,当即挥毫写下“百梅图”,而且还在来信中预祝“百梅展”成功。在战争中身体15处负伤,右手只有拇指和小指的刘瑞芳老将军作《残指笔》送给他:“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春晓送流年”。1990年,郑式给总参三部原副部长、外交部原副部长马文波老将军写信表明求字心意,后马文波的妻子回信说,马老将军已经病重,卧床不起,郑式立即回信予以问候,随后得到了马文波妻子的回复:“你的精神感动了我,我翻箱倒柜找出一幅完整的作品送给你,聊表心意,以作纪念”。

一份收获:求得一百多幅作品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至2005年时,郑式已经收集萧克、杨成武、向守志、曹星怀、孔石泉、莫文骅、吴信泉、徐深吉、邓家泰、萧全夫、边疆等将军所作123幅书画或题词,其中包括上将7人,中将23人。红军历史上第一位医学博士涂通今,第一任核司令张蕴钰,进藏部队第一任后勤司令陈明义等也曾热情赠予亲笔字画和题词。

苦心人天不负,满怀着崇敬和景仰之情,2003年,郑式开始着手把将军们的书画整理出书,几经周折,在多位老将军的应允和支持下,2005年,郑式拿出自己省吃俭用节余的养老金出版了《将军书画》一书。

《将军书画》出版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多家媒体前往巢湖对郑式做了采访并发表了报道,当时的巢湖市委宣传部甚至把这本书的出版列为“巢湖大事”,载入《巢湖历史上的今天》一书。

一些烦恼:将军书画何处安身

如今的郑式已经82岁高龄,步入耄耋之年。每当欣赏将军们的墨宝时,郑式心中总是满怀倾慕和感激之情。在他看来,这些老将军的手迹“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将是红色旅游的一个新亮点”。他认为,只有把将军们的书画捐献给政府相关部门,流传后世,才能不负大恩,功德圆满。

早些年,原地级巢湖市发改委负责人曾有意将这批书画留在巢湖,并已着手立项,准备建一个将军书画纪念馆,后来因区划调整,最终不了了之。

此后,黄山徽州区文化局负责人意欲建立新四军纪念馆,需要部分新四军将领的书画。但郑式认为,123幅将军书画是自己多年来苦苦寻访的成果,也是将军们彼此深厚情谊的见证,不应该被拆散,所以婉言拒绝。日前,马鞍山文化局相关负责人曾拜访过他,就收藏123幅将军书画一事表达了初步想法,但老人的要求依旧没变:“一定要全部在一起,不能拆散,要全部捐献。”

老人说,省外一些地方也想收藏这些书画作品,但他还是想把这些珍贵的作品留在安徽,“在活着的时候看到这123幅将军书画安家落户,是我余生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