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将军风采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郑维山将军和“夜老虎”威震晋察冀的抗日传奇故事

2015-09-15 15:06:55来源:解放军报
近日,记者采访了开国中将郑维山之子郑敬,和他一起重温了郑维山将军抗战时期的传奇故事。

近日,记者采访了开国中将郑维山之子郑敬,和他一起重温了郑维山将军抗战时期的传奇故事。

“1938年,父亲从延安抗大毕业,即被派往抗日前线。”郑敬介绍说,“他身经百战,在抗日战场上率领‘夜老虎’部队,神出鬼没袭击日伪军,至今仍令人拍手称奇。”

1942年,日军加紧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清剿、蚕食,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一线,碉堡林立,“封锁沟”、“封锁墙”连绵不断。抗日军民作战回旋区域不断缩小,地区间作战配合行动受到很多限制,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困难。

“当时我父亲担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兼行唐前线指挥部总指挥,根据当时斗争形势和敌我情况,他提出了‘夜间游击战’的战法。”郑敬说,“凭着红军时期积累的大量夜战经验,他率领3000多人的教导团积极开展夜战训练。”在郑维山的率领下,部队经常利用夜暗袭击日伪军,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夜老虎”威名远扬,令敌人谈“虎”色变。

“夜老虎”处处发威,让日伪军心神不宁,他们不得不改变策略,由“逐步蚕食”变为“跃进蚕食”。就是改变以往一线平推的作战方式,先选好一个区域,集中兵力、火力,对这一地区分进合击,突然占领,迫使我方抗日部队向外转移,然后分兵合击。

“日军采用这战术,一次可以向前推进15至20公里,这让父亲很是着急。”郑敬拿出一张老地图,一边比划一边向记者介绍,父亲经过反复侦察,决定采用“跳跃进攻、夺点逼面”的战术予以应对,先集中力量打击敌重要据点,拔除敌“跳跃蚕食”的基地和跳板,然后再各个击破。

“这个战术的核心在于能不能拔下西口头和东寺这两个据点。”郑敬告诉记者,“这两个据点是日军在口头和岔头地区至关重要的支撑点,对扭转敌我对峙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父亲决定对这两个目标首先发起进攻。”

1943年2月3日,接到侦察员报告,驻守西口头据点的日军福井大队连续几天进山“清剿”未归,西口头据点只留下神野中队守备。敏锐的郑维山捕捉到战机,迅速集中精锐力量,准备向西口头据点发起进攻。

郑维山将军和“夜老虎”威震晋察冀的抗日传奇故事

西口头据点拔除后,2月6日,郑维山再次调集部队夜袭东寺据点,歼灭日军90多人。由于两个重要支撑点被拔除,其余日军各据点被孤立,郑维山趁热打铁,率部连克郜河西部地区10多个据点,毙伤日伪军200多人,俘敌100多人,铲除汉奸、特务数十名。郜河西部地区的日伪军龟缩在据点不敢轻举妄动,不久便不攻自退。

“夜老虎”连战皆捷,让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十分恼怒,竟将第110师团长停职查办,调来林芳太郎中将任师团长。

林芳太郎臭名昭著,更加凶残狡诈。他上任后,加深“封锁沟”,加高“封锁墙”,加修碉堡,派遣大量特务潜入抗日根据地收集关于八路军夜战部队的情报,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对“夜老虎”围而歼之。

“一天清晨,天还没亮,几发炮弹就如同长了眼睛一般突然落在上北庄操场上,炸点就在父亲每天早晨出操检查部队时的位置。紧接着,日军便向上北庄发起突然袭击。”说到这里,郑敬提高了嗓音,接着说道:“说来也巧,头天晚上父亲还在上北庄,可第二天一早就到了离上北庄西南两公里处的东彩庄。”

听到炮声,郑维山料定情况有变,立即通知部队动员群众迅速上山。他们前脚刚撤走,日伪军后脚便蜂拥而至。日伪军占领了第4军分区驻守的几个村子后十分得意,他们以为第4军分区的指挥机关就此被消灭,郑维山也被炸死,于是将他屋子里悬挂的《月夜虎啸图》沾上血迹,拍成照片,大肆炫耀“战果”。

前面是大军压境,后面是无数百姓。郑维山命令第30团抽调骨干在民兵的配合下,以地雷战和游击战消耗日伪军。当夜,军民一起行动,在日伪军可能经过的地方埋上了3000多颗地雷。第二天,日伪军到附近村子“清剿”,地雷接二连三炸响,日伪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从缴获的日军小队长的日记本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地雷战效力很大,当遇到爆炸时多数要骨折,大半要炸死,使我官兵精神上受威胁。尤其是要用担架搬运伤兵,如果有5个受伤,那么就有20个士兵失去战斗力。’”郑敬告诉记者。
日军进攻不利,锐气受挫,“夜老虎”频频反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毙伤日军数百人,缴获枪支100多支,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日伪发动的“跃进蚕食”处处碰壁,最终宣告破产。聂荣臻签发命令,给第4军分区参战部队和民兵以通令嘉奖。

“赫赫猛将出少年,形似疾风势如电;今晚出动夜老虎,明朝定有捷报传。纵横华北称劲旅,金城一战美胆寒;平生视敌如草芥,豪气冲天斗群顽。”这是著名作家魏巍当年为郑维山题写的诗。

郑敬感慨地说:“我父亲那一代革命军人,面对强敌,从不认输,把中国军人的血性精神书写到了极致。不说别的,就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好好继承。”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14日 06版)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