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新闻网8月23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许健楠
长兴县城,西北槐坎乡温塘村,白墙黑瓦马头墙,槐坎乡被沈家大院掩映在一片古木之中。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一段红色的历史扑面而来。大院厅堂内,悬挂着许多油画,当年新四军的生活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作为江南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抗战时期革命旧址群——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当年粟裕就借住在此。
纪念馆展厅正面松柏鲜花簇拥着一代名将粟裕将军的半身塑像,塑像大红帷幕上有叶飞同志题词:“军民团结,无往不胜。”
1943年12月,新四军6师16旅在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的率领下,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郎溪、广德、长兴一带)。1945年1月13日,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1945年1月粟裕率师南下,在长兴仰峰与16旅会合。1945年2月5日,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在此宅大操场召开,自1945年1月起,这里就成为苏浙军区司令部。
在沈家大院的二楼,有一间卧室,是粟裕将军的居所。走进这里,里头的摆设很是普通,似乎跟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当年,将军就是与老百姓住在一起的,就连上厕所用的竹马桶,将军都与房东合用一个。在村子另一处祠堂里,也曾是新四军的办公地,偌大的厅堂,供奉着土地爷,粟裕将军曾在此居住和办公。
88岁的新四军老兵严汉汝,16岁入伍。“我以前经常见过粟裕将军,有一次站岗,他还来拍拍我的肩膀,问我:‘小鬼,怎么样?累不累?’没有官架子,很平易近人。”
新四军老兵严汉汝
村里90岁老人许宝仇(音)说:“当年我老头子见过将军,当年住在这里,可以说比我们老百姓住得还要差,但将军不嫌弃。”昏暗阴冷的厅堂,透着阵阵堂风,多少个日日夜夜,将军在此运筹帷幄。
“‘军民团结,无往不胜’并非一句大话,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研究员梁奕建没有讲空对空的大道理,他讲述的,是新四军在苏浙军区流传至今的三段温暖人心的佳话。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