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2点整,抗日将军李秉中遗骨终归故里彭山安放仪式举行。
历时8个月的酝酿,通过眉山市黄埔后人联谊会、四川抗日老兵救助会眉山分会会长吴琏努力斡旋,来回重庆、彭山两地奔波,与李秉中少将嫡孙反复沟通,最终促成李秉中遗骨返回故里,重新安葬故乡彭山区。
7月11日,吴链率领眉山、彭山志愿者并亲自驾车重庆,和李秉中亲人一道,在重庆市相关领导、关爱抗战老兵重庆志愿者团队送别下,长途奔波,于7月12日清晨7点载着李秉中骨灰盒,准时赶到家乡彭山,完成了这一沉重又欣慰的使命。
李秉中,生于1902年。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学员,参加过声讨陈炯明的战争,曾任少将机要人员。先后留学苏联、日本,对军事有着丰厚的知识沉淀。抗战时期,驻扎重庆,为抗战初期的军事委员会出谋划策,操劳过度,年仅39岁重病而亡。
李秉中病逝后,曾厚葬故乡彭山。由于历史的原因,李秉中静卧的青山也不得安宁,60年代遭遇劫难。后人为保存李秉中遗骨,夜半捡拾暴露荒野的李将军遗骨,转移重庆李秉中亲人处深埋掩藏。
时光飞逝,光阴变化,如今走到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李秉中后人惦记先人,心中一直期望李秉中遗骨能够重新回到故乡与众多亲人墓地相邻。
这个愿望被吴琏长得知,于是吴琏就开始了各方面的调查协调,功夫不负苦心人。7月12日,眉山市、彭山区、四川抗日老兵救助会志愿者、各路媒体一行40多人,驾驶10多辆汽车,达到彭山。
大家陪伴着李秉中嫡孙女一行,冒着高温酷暑行走在崎岖的墓地小径中,手捧着李秉中年轻英俊的遗像,护送着李秉中骨灰盒,缓缓向其家族墓地走去。
经过将近50年的异地隐藏,抗日将领李秉中遗骨得以回归故里。李秉中将军终于能安息在家乡彭山了。这是在社会志愿者各团队多方努力,在社会各机构和相关地方领导关注、支持下完成的这一牵挂无数人心的壮举。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