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所城坚固如初。
将军第前刘起龙的生平简介。
深圳侨报记者林琳文/图
刚刚过去的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古老的大鹏所城迎来了一批香港大学生。大学生们在展览的历史图片、物件前驻足拍照,细听讲解员讲述历史典故,体验“深圳之源”的文化。跟着他们的脚步,本报记者也走进大鹏所城,随大学生们一起去感受时光的穿越,去寻找每一座古楼背后的故事,探寻大鹏所城600年的历史风云。
踏在青石板铺就的狭窄蜿蜒小巷中,耳边仿佛响起所城将士们为保卫海域船只和倭寇血战的号角和厮杀声。大鹏新区辖区内的大鹏所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历史。尽管时光消逝留下断壁残垣,但纵横交错的民房中,有一处“将军第”威严不减。这里曾住着哪一位将军?又留下了什么样的传说?本报今起开设“所城风云”栏目,首期带你一起去探访将军第的风云传说。
◆将军故事流传至今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鹏所城,自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城后,一直为军事要塞。明代的卫所军官实行世袭制度,所以大鹏所城出现了不少世代从军习武的军将之家。据考证,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城内将军达20多名,如今大鹏所城仍保存有不少将军府邸,“将军第”便是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的府邸。
刘起龙是地地道道的大鹏人,老家便是现今的鹏城社区。在大鹏,关于刘起龙的传说流传至今,而这其中最有趣的便是“刘阿十肚痛立头功”。
据说,刘阿十是刘起龙的“土名”,他家境贫寒,自小生长在海边,熟习水性。有一年,大鹏水师营接报,有数艘海盗帆船窜入附近洋面,抢掠商船,来往船只无不人心惶惶。大鹏营参将马上挑选了刘阿十等一批水勇(水上民兵)出征,可是很不巧,当天刘阿十频频腹痛不停跑去船尾“方便”。晚上10点,就在刘阿十再一次去船尾“方便”的时候,他手上那支还未熄灭的土烟不小心点着了船炮引线,“轰”的一声,大炮不偏不倚正好打到海盗指挥船的火药仓上,接连的大爆炸,把海盗炸得满盘皆输。
火炮响过,震得阿十如梦方醒,他急忙操橹举枪,大喊杀敌。参将大人闻讯奔出船舱,指挥水勇冲杀,一会儿便全歼几艘船上的海贼。大鹏水师大获全胜,刘起龙立功受奖。
◆英勇抗敌保家卫国
在大鹏民间,刘起龙的昵称是“摸夜将军”,意思是说他为人低调,非常看不惯那些当了官就耀武扬威、衣锦还乡臭显摆的人,他总是夜里静悄悄地回家,一声不响,从来不打扰乡亲。
如今,后人们踏入古老的大鹏所城,感受到的是巍然屹立,是坚如磐石,更是坚不可摧。古老的“将军第”由坚硬的石头垒砌,那一块一块石头如今看来更像是信念,是意志,是大鹏人要用血肉之躯铸就铜墙铁壁的昂扬斗志。走在“将军第”的门前,感受着时光的变迁,但风雨不改的是屋檐下门额上的雕刻,那图案或是精忠报国的大义,或是牡丹盛开的富贵,或是竹枝摇曳的清廉,仍在炫示着祖先的精神道义。
“倭寇泛滥时期,经常有沿海船员来大鹏所城躲避。为了保护他们,所城的将士们与倭寇浴血奋战,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民族英雄。刘起龙将军就是大鹏将士的代表。”大鹏所城博物馆馆长翁松龄自豪地说。
“明初,沿海一带有许多倭寇闹事,同时由于深圳在当时属于偏远地带,被通缉的犯人们也往山区跑,所以明朝廷就在鹏城村旁修建了大鹏所城,保卫一方土地以及附近海域。”翁松龄告诉记者,古时候,大鹏所城后面是山,前面是海,地势险要。从海路上看,所城与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共同管辖的深港地区海面,扼守珠江口左海路,是外敌入侵岭南重镇广州的必经之地。所以大鹏所城与东莞所城并称“省会门户”。
“大鹏所城所保卫的范围包括深圳、中山、惠州、香港的一大片地域和海域,而这些地方也是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线,所以大鹏所城可以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壁垒。”翁松龄说。
◆古老府邸连结宗亲
刘起龙一生作战于浩瀚海洋,最后也是在巡洋时以身殉职,道光皇帝赐封其为“振威将军”——这是当时对于军官的最高荣誉称号。如今,刘起龙将军墓依然完好安放在大鹏新区较场尾附近,前立有道光皇帝所赐之“御祭文”碑,右侧为兵部尚书兼闽浙总督张尔准和水师提督陈化成所立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古之遗爱”。
“刘起龙将军更像是一种精神向导,带领着刘氏族人共同前进。如今还有很多刘家后人生活在大鹏。”翁松龄告诉记者,每年一些特别的节日,刘氏族人仍会相聚一起,共拜祖先。
对于仍然居住在大鹏的刘氏族人来说,“将军第”更像是一种纽带,连起了散落在各处的宗亲之情,这座“将军第”也成为了寻根问祖、缅怀先贤的一方殿堂。可以说,它见证了侨乡几百年的历史沧桑。岁月更迭,世事变迁,但是,英雄的傲骨仍然在大鹏流传,依然是大鹏人永不褪色的风采。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