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将军风采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飞将军”黄彬

2015-07-20 14:21:37来源:枞阳新闻周刊
黄彬,原名桂元,又名静寰,枞阳县横埠镇黄山村人,1912年生。

黄彬,原名桂元,又名静寰,枞阳县横埠镇黄山村人,1912年生。1930年,在浮山中学就读期间加入共青团,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学运中流砥柱,同学们称为“急先锋”。1931年,黄彬被学校开除后,便投入到桐东地区农民运动中。在中共桐城县委领导下,1932年3月,黄彬组织桐东5个乡农会的五六百会员,在周潭发动农民示威暴动,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穷人要翻身”、“我们要吃饭,我们要生存”口号。在示威中,黄彬显示出了组织和指挥才能。

七七事变爆发后,黄彬参加抗日队伍。1937年10月,黄彬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后辗转到达延安,同年底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次年毕业,被派往新四军四支队工作。不久,奉中共鄂皖区党委之命,黄彬回到桐城县。时值第二次国共合作,黄彬取得国民党桐城县长罗成钧的支持,成立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指挥部设在桐城东乡黄家山的黄家祠堂。黄彬任指挥官,统一指挥桐城东乡章淦、丁爽飞、周淮彬、汤沟商团等国民党团防武装。指挥部内的主要人员都是共产党员,因此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实际上为我党所控制。由于指挥部辖下的几个国民党团防武装消极抗日,不久,黄彬发动指挥部内几个共产党员,筹建起一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真正进行抗日的游击队。

这支游击队成立后,积极主动寻找战机袭击日军。1939年3月,反击汤沟日军进攻,取得胜利。接着协助桐城学兵队解除了汤沟商团武装和周淮彬武装,捕杀桐东大地主周松如。4月,撤销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在原游击队基础上,成立桐城第二游击大队。第二游击大队成立后,立即开展游击活动,特别是其中由共产党员任中队长的第七、八两个中队,屡次袭击驻汤沟和枞阳镇的日、伪军。1939年夏,第二游击大队在吴家嘴渡口3次击退来犯的汤沟日军。5月,夜袭汤沟河南小街,毙、伤日伪军50多人。8月,偷袭老洲头日军炮楼,使炮楼中的日军葬身火海。9月,与桐城第一游击大队配合国民党保安八团,袭击枞阳镇日军据点。在第二游击大队的沉重打击下,枞阳境内的日、伪军吓得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外出,桐城第二游击大队名声大振,大队长黄彬更是被人呼为“飞将军”。

黄彬不仅在军事上打击日军,而且重视政治攻势,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组织青抗会、工抗会、农抗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团体,设立盘查哨,截获资敌物资,搜集敌伪情报,锄除汉奸。

1939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撤换倾向抗日的国民党桐城县党部书记长徐伊复和县长罗成钧,桐城地区的国共合作抗日局面被破坏。随后,新的国民党桐城县政府改组第二游击大队,免除黄彬大队长职务,并拟图消灭游击大队内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危急形势下,黄彬率领游击大队中我党领导的武装,离开桐城,东进无为,被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独立营,神出鬼没地活动在敌、伪、顽夹缝中的三官山地区,打击敌人,发展自己。

1941年2月,日伪大举进攻桐东抗日根据地,根据地沦陷。为执行中共中央中原局关于坚守根据地的指示,奉七师命令,6月,已担任七师五五团副团长的黄彬,与五五团团长谢忠良、政委黄火星率全团500余人挺进三官山,恢复桐东抗日根据地。9月,黄彬率五五团长途奔袭庐江双庙土顽章淦部,击毙为害桐东人民多年的顽首章淦。此后,黄彬率部转战于巢湖之滨,长江北岸,东到和含,西至桐庐,愈战愈勇,打得敌人心惊胆颤。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曾引用唐诗称赞黄彬“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首当百万兵”。

1942年秋,黄彬与五五团政委肖锡辉率20多人到对江铜繁地区招抚一股小部队,完成任务后趁夜过江北回,不料在长江中遭遇一艘日军炮艇,黄彬等人所乘坐的渡船被日军击沉,不幸牺牲。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