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东源县黄村镇红十月村村民钟君生、钟君宏两兄弟,总是要带着家人长途跋涉到广州从化良口镇石榴山麓的一座义冢前,拜祭埋葬在这里的爷爷钟芳峻。“爷爷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虽然他早早去世,但他的英魂永远在我们心里。”钟君生说。
钟芳峻何许人也?说起来,钟芳峻在黄村一带可谓家喻户晓。这位国民革命军第63军153师459旅少将旅长,在1938年日军发动的广增(广州、增城)战役中,率部独撄敌锋、浴血奋战,直至弹尽粮绝、壮烈殉国。
将军身战死,忠骨永留存。追忆那段荡气回肠、英烈辈出的烽火岁月,这位孤胆将军抵御外侮、誓死不悔的英雄气魄,浩然长存。
身逢乱世勇投军
在红十月村爷爷留下来的故居里,钟君生和父亲钟世威一家过着普通的生活。由于钟芳峻早年投军、英年早逝,就连今年已经82岁的钟世威也没见过父亲几面。对于父亲的印象,钟世威已经模糊不清,只是凭着一些长辈的讲述,他才能回忆一二。
钟芳峻又名秀峰,1898年出生在黄村宁山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就读于家乡的崇伊中学。钟芳峻父亲是一个铁匠,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干活,学得一手铁工技艺。
“父亲很爱读书,虽然生活贫困,但一有空闲,他就会去读书。”钟世威回忆说。
历史的车轮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代,身逢乱世、土豪肆虐,即使山野村夫得不到片刻安宁。
天降横祸,因为一场官司,钟家被弄得倾家荡产。身为长子的钟芳峻,无奈之下,只得出外谋生。
钟芳峻离家之后的那段经历,没有详细记载而未人知晓。有传他上了黄埔军校之后参军,也有传他直接参军。不过,他最终投奔粤军的事实确凿无疑。从此,钟芳峻步入了军旅生涯,他先后参加大小战斗数次,屡立战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34年他被提拔为第一军第三师上校团长,1936年晋升为第63军153师459旅副旅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钟芳峻于1938年升任少将旅长。
“这间房子就是我父亲在部队升官之后,回到家乡建起来的,这大概是1930年左右的事情。”钟世威说。
治军从严不避亲
作为少将旅长,钟芳峻从严治军、军纪严明,奖惩分明、不分亲疏。
当时,钟芳峻部士兵多募集于粤东北地区,为了让一些老乡有谋生出路,不少同乡、亲戚也投奔其麾下。不过,在治军过程中,钟芳峻向来不为乡情、亲情而放弃原则,如有违反军令、临阵逃脱,以权谋私、祸害百姓,或有偷鸡摸狗、作风不正,精神萎靡、拖沓散漫者,皆依军规办事,不留私情。
钟君宏讲过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有一次,部队行军路过一个地方,一位老乡在路边卖甘蔗,休息的时候一个士兵上去拿了一条甘蔗却不给钱。这位卖甘蔗的老乡把这件事告到部队,钟芳峻当即集合部队让老乡去辨认哪个士兵,一旦认出就立刻拉出去枪毙。
治军如此之严,可见一斑。据史料记载,钟芳峻自有一套治军之法,在其执笔撰写的《军政总结》发刊词里可以得到佐证。凭借着这些治军之道,钟芳峻屡立战功,从一个普通士兵逐步晋级为少将旅长。
独撄敌锋击日寇
1938年10月17日,日军为封锁中国的海上交通线,配合武汉会战,发动了广州增城之战。当日,日军先遣部队约千余人,在空军的掩护下,沿博罗至增城公路搜索前进,向省城广州进发。当时,钟芳峻奉命率领部队前往惠阳、博罗、从化等地区抗击日本侵略军。
10月18日拂晓前,钟芳峻率领部队到达福田阵地时,已能看见敌人沿途灯火。战斗一触即发。据福田战斗亲历者回忆,当时,钟芳峻利用有利地形,以坦克车为前导,掩护步兵行进,大部队隐蔽在小树林内,出敌不意,对日军发起迎头痛击。机枪、步枪、迫击炮一时并发,响声震天,山谷雷鸣,打得敌人乱作一团。不久,天色大明,敌人后续部队亦继续开到,于是展开更为剧烈的战斗。上午8时,日军炮兵已占据高地,向钟芳峻部猛烈轰击,再加上日军骑兵两翼包抄,敌众我寡,战斗形势显然于我不利。然而,中国军队上下同心,义无反顾,拼命战斗。战至中午时分,双方尸骸遍地。因日军占据空中优势,钟芳峻部队的伤亡惨重。
慷慨捐躯赴国难
据知情者回忆,福田战斗结束后,钟芳峻以部队战败,已是后援不继,若请缨再战,已无可能,是日晚行抵东莞石滩,他思前想后,不胜悲愤,即行拔枪自杀。后“为卫士抢救,伤后未死,但他已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见卫士离开身边,即奔出投河,以伤后淹水,无人及时拯救,发觉后业已毙命,经地方群众备棺埋葬石滩。”
据《民国广东将领志》记录,旅长钟芳峻“在增城阻击日军战斗中捐躯”。史学界认为钟芳峻是日军入侵广东后第一个捐躯的少将,也是广州会战中惟一捐躯的高级将领。
不过,知情人士并没有亲眼见到钟芳峻投河身亡,只是根据前线的报告得出这一结论。《申报》的报道是,钟芳峻“弹从胸入,斜出左肩,未中要害不死”。随后,部下将重伤的钟芳峻由石滩运过东江,但该部中途又遇日军,遂一路曲折来到三多祝,与另一部国民党军队会合。追击的日军以为459旅已是败残之兵,颇为轻视。“钟旅长虽在受伤中仍下令反攻,日军卒在三多祝、白芒花(今惠东县白花镇)各处,被钟部将之歼灭二千余。”此举不仅切断了日军大鹏湾至惠阳的交通线,而且“获军用品粮食甚多,尽移入紫金山中”。
此役后,就再没有钟芳峻的消息。而钟芳峻在福田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英勇抗敌、视死如归的精神,感染了很多将士。
气吞河岳忠骨存
虽然这位威震日寇的孤胆旅长何时、何地殉国,成了一个不小的谜团。但可以肯定的是,钟芳峻是一个值得后人纪念的抗日英雄。
在其事迹传到家乡河源时,当时河源县在县忠烈祠专门召开追悼会,会上有人撰挽联如下:“气吞河岳,日寇长蛇遭痛创;长留忠骨,槎城各界奠英灵。”
如今,位于广州从化的国民党陆军第63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里,有一块小小的石碑,就是为了纪念钟芳峻而立。石碑上刻有“钟旅长芳峻”字样,两旁刻有“精忠报国,百世流芳”对联。1985年,从化政府重修公墓,特邀钟芳峻子女、亲属等出席竣工典礼;同时还将该墓园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举行祭扫,2002年又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清明节,从化当地来拜祭包括爷爷在内的抗日英烈的人非常多。所以,每年我们都在清明前或者清明后才去拜祭,为的是避开人流高峰。”钟君生说,爷爷的事迹也传遍了家乡。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