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将军风采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寻访“布衣将军”傅作义的抗战之路

2015-07-13 16:44:21来源:西安晚报
日寇还曾寻至山西临猗县安昌村傅家大院,将其拆毁盖成炮楼。如今,掩藏于历史烟尘中的傅家老宅,仅剩一个小院、几间旧房。

\

青年傅作义(翻拍照片)

\

傅作义出生在这座土炕上

\

傅家老宅

原标题:寻访布衣将军傅作义的抗战之路

一寸山河一寸血,1931年当日寇铁蹄入侵东三省之时,傅作义与50余名北方将领联名通电:“愿为抗日救国,捐躯摩踵。”1937年秋在太原守城时,傅作义在家信中说:“只要一息尚存,誓与日寇血战到底。”日寇还曾寻至山西临猗县安昌村傅家大院,将其拆毁盖成炮楼。如今,掩藏于历史烟尘中的傅家老宅,仅剩一个小院、几间旧房。

今年年初,从西安晚报走出的作家崔正来以半个世纪的心血,完成了120万字长篇纪实小说《傅作义》,上月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近日,记者跟随崔正来的脚步,走进了傅作义故乡晋南临猗县,寻访傅作义这位抗日名将的传奇之路。

布衣将军

旧宅湮没于民居之中

山西临猗与陕西洽川隔黄河相望,从洽川一端的万亩荷塘,穿过黄河浮桥便抵达临猗地界的吴王古渡,再在乡村公路上行车半小时,便是孙吉镇安昌村——抗日名将傅作义的故里。1895年6月27日,傅作义在安昌村的一户普通农家出生。5岁入私塾,16岁参加辛亥革命,从保定军校毕业9年后,他带领一师人马参加北伐战争,极早地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能,36岁便出任第35军军长兼绥远省政府主席。在30余年的戎马生涯中,傅将军历经了15年极为艰苦的抗日岁月。

如今,当年的傅家老宅历经岁月的磨砺,仅剩寥寥数间房舍。在日军追杀傅作义全家时,由于家人提早逃亡,扑空的日寇便毁房泄愤:拆掉傅作义父亲傅庆泰历时20年新盖的三座大院和傅将军为乡亲们捐资修建的平民学校,在黄河沿岸盖了许多炮楼。所幸傅作义出生时的老屋,因很不起眼和村民对日寇保密才幸存下来,成为如今的傅作义故居和傅将军纪念馆。但见这座老宅,泥墙黑瓦青砖,俭朴素净,傅作义出生时的土炕与家具依然维持着当年的旧模样。在周围富裕起来的农户一群高大门楼的民居中,故居显得格外朴素。作家崔正来告诉记者,傅作义的清廉与骁勇在国民党将领中是十分出名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布衣将军。

作家崔正来与傅作义同是晋南安昌村人,从少年时代起,村民中流传的傅作义及其家人的故事就不断在他耳边回响。1957年4月13日,傅作义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剪彩后回乡省亲时,崔正来是一个12岁的小学生,好奇心驱使他尾随着这位回到故乡的传奇人物看稀奇。此后的半个世纪,崔正来无数次探访傅作义的家人、同乡、部下、好友、亲属,追寻傅作义的生前往事。

1965年春崔正来参军入伍之前,曾在安昌村与傅作义部下梁自勉一起共事。而村民崔作耀、傅祯祥、梁喜奎、梁红奎、严起茂等人也都曾是傅作义的部下,这给崔正来了解傅作义的抗战经历提供了诸多便利。1981年春,崔正来被选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他不时到崇文门大街傅作义长女傅冬的家中登门拜访,从傅冬和傅作义原配夫人张金强、长子傅瑞元口中,了解傅作义的生前往事。

半个世纪的搜集、寻访,近五年时间的写作,才成就了120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傅作义》。崔正来告诉记者:“由于傅作义将军在绥远主政近二十年,绥远抗战,红格尔图、百灵庙战役,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绥西三战役’,特别是击毙日本皇族后裔——水川伊夫中将的‘五原大捷’,都发生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于是,我多次到昔日的绥远战场去考察。百灵庙、西山嘴、乌加河、归绥(即呼和浩特)、包头、五原、临河、陕坝……这些傅作义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布衣将军1922年回乡葬父、1932年回乡埋葬祖母时,舍饭救济穷人的往事仍然在当地广为流传。据老人们回忆,“民国十八年闹饥荒不久,傅作义祖母去世了。傅作义那时是绥远省政府主席兼35军军长,他把多年省吃俭用节约的薪饷交给大哥傅作仁,让大哥在安昌村舍饭救济穷人。穷人们在吃舍饭时每人可以领到一块现大洋。离傅将军故乡20里远的孙吉镇烟村一位耄耋老人对崔正来说;“灾年里,我家用吃舍饭时领的这些现大洋买了一个牛犊和一辆牛车。后来牛犊长大了,日本鬼子要拆掉傅家的院子去盖炮楼。荣河县汉奸政府让我家的牛车去傅家拉拆下的青砖和木头送到炮楼工地。这事太缺德了,我这牛和车都是用傅家白给的现洋在荒年里买的,我坚决不去支这狗屁差事,可是日本鬼子和皇协军抡起枪把子就打,打得我遍体鳞伤。实在没有办法,我只好去支差,干了对不起傅家的事……”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