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将军风采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草莽将军马占山的陕北抗战

2015-07-03 14:17:38来源:陕西传媒网—三秦都市报
他在榆林市府谷县哈镇驻扎八年,“警卫伊盟,坚守河防,遏制蒙奸,歼灭日寇”的事迹更是在当地广为流传。

\

马占山率部开赴抗日前线

新闻提示

熟悉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一生有三件大事被历史铭记。一是他在齐齐哈尔打响了“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第一枪,二是辅佐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三是参与策划了北平的和平解放。这位草莽出身的爱国将军与日军血战齐齐哈尔,奔袭于千里雪原,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民族英雄。他在榆林市府谷县哈镇驻扎八年,“警卫伊盟,坚守河防,遏制蒙奸,歼灭日寇”的事迹更是在当地广为流传。

“江桥抗战”的抗日第一枪

1931年11月4日一个寒气袭人的拂晓,一场举世震惊的战役在齐齐哈尔嫩江桥上打响了。就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战役胶着之时,一份注有“我军意外遭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请火速支援”的急电,迅速送到了沈阳的日本关东军总部。消息传来,关东军上下一片震惊。“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就顺利地把沈阳、长春等城市纳入囊中,再则,中国政府已下达了不予抵抗的命令,但为什么黑龙江的驻军竟拒不执行呢?

令日本侵略者感到震惊的这场战事,史称“江桥抗战”。而领导这场战役的,就是黑龙江省代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马占山。

据史料记载,马占山1885年11月30日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西碳窑屯一户穷人家庭。19岁时受地主迫害上了黑虎山“落草为寇”。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国东北爆发。马占山亲眼看到家乡民众遭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非常愤慨,再也不愿在绿林中混迹,决心寻找一条出路,为民族建业立功。后加入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草莽出身的马占山主政黑龙江呢?

“江桥抗战”前期的黑龙江有五个旅和一个兴安屯垦军(后来改编为旅),没上过一天学的马占山与五位军校科班出身的旅长相比,均无任何优势。

当时国民党政府下达了不抵抗命令,提出了“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的抗日策略。骨子里下定抗日决心的张学良因此在选择主政黑龙江人选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候选者的性格特征,及对日本侵略者所持的态度。选择马占山的时候,张学良分析黑龙江必有一场局部战争,也只有马占山不会委曲求全,对日必有一战。

虽是老弱病残的孤军在奋战,但受民族自尊心的驱使,马占山部队秉持保家卫国的激情,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对进犯的日军给予了猛烈打击,毙敌4000余人。

遏制蒙奸警卫伊盟

据榆林和府谷抗战史料记载,绥、包失陷后,晋西北的偏关、河曲、保德黄河北岸全部被敌伪控制。战火蔓延到黄河南岸的府谷县,日寇有西窜之势。同时在日寇操纵下,伪蒙疆政府派遣间谍,四处活动,胁迫、勾引上层分子卖身投敌。黄河南岸伊克昭盟各旗的王公贵族蠢蠢欲动,伺机投日。有的已屈节趋附,引狼入室。

1937年冬,身兼东北挺进军总司令和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的马占山率部将大本营由内蒙古准格尔旗迁到榆林市府谷县的哈镇(哈拉寨),在赵家大院的大门上挂起了东北挺进军司令部和黑龙江省政府两块牌子。马占山入驻哈镇正是为了牵制蒙伪,固守黄河,拱卫大西北,誓将日寇彻底赶出中国。仅从1937年至1943年的七年中,东北挺进军纵横驰骋,浴血拼杀,即与日伪大小三十余战,据其中18次战役的不完全统计,为国捐躯的将士数千人。日寇虽多次从包头渡河南犯,但均被马占山部队和友军所击退。

还我河山铭心志

1936年12月,马占山由上海去西安,辅助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逼蒋抗日,参与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并在张、杨提出的八项主张上署名。1936年12月17日,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任命马占山为抗日援绥骑兵集团总指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背信弃义,派兵进逼西安。1937年2月2日,东北军极左派兴兵作乱,杀王以哲军长,老将军们人人自危。马占山、鲍文越、张振枋、刘伟四位东北老将军,连夜逃出西安来到渭南东北军一0五师第一团部避难。2月8日蒋中央军进驻西安,马占山在渭南等候中央军第一师到来,从中斡旋和平,不使双方发生冲突,等双方和平接替后即返回天津隐居。

在榆林红石峡众多的摩崖石刻中,有一幅浑厚有力的“还我河山”石刻很引人注目。记者从府谷县县志办了解到,马占山曾在1934年刊印的《府谷县志》序言中道:“噫!予以民国二十六年又提军转战于斯土。驻守以来,于今已七稔矣。虽夙夜欲东,急趋于白山黑水,而扼守大河,久留斯土,能不眷眷于是哉!”

马占山在榆林哈镇驻兵期间,主持挺进军总部编纂了《挺进军抗日历程》一书,在扉页上题书“还我河山”四字,其中“河”的“口”字未封口。秘书提示说“河”字里还差一笔。马占山慨然陈辞:“目下倭寇猖獗,国土残缺,他日驱敌出境,打回东北,方能关口。”

毛泽东说“红军与马将军已成为抗日同志”

1939年7月,马占山赴陪都重庆述职,当年12月返回榆林途中,在延安附近意外受伤,随从急忙把他送往延安中共中央驻地的边区医院急救。延安立即组织抢救,使马占山安全脱险。

12月22日,毛泽东设宴欢迎马占山到延安。在晚会上毛泽东说:“今天开会欢迎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马占山将军……八年之前,红军与马将军已成为抗日同志,我们相信马将军一定会抗战到底……马将军年逾半百,仍在抗战前线与敌周旋,这种精神值得全国钦佩。”

马占山和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将军及驻守北平的傅作义将军是结拜兄弟,三人关系一直密切。北平解放前夕被解放军重兵包围之时,马占山正在养病,获悉北平局势危急,便执意面见好友傅作义,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认为和平解放北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劝傅作义早下和平交出北平的决心。此后,他又接受中共地下党的要求,邀请邓宝珊和他一起劝傅作义和平起义。1949年1月上旬,傅、马、邓经过多次商议,决定响应和平号召,宣布起义。新中国成立后,马占山寓居北京。1950年6月初,他接到毛泽东主席托人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马占山听罢非常激动,但因癌症缠身,最后未能参会。对此马占山将其和当年没有率领东北军打回老家去,列为人生两大憾事。

五个月后马占山病情转重,他让女婿陶英俄代笔,留下自己的遗言:“我生平理想之新型国家已建立,我虽因病与世长辞,但可安慰于九泉之下。我嘱尔等务须遵照我的遗嘱,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诚心诚意去为新中国的建设努力奋斗到底,实事求是做事为人,不可稍懈。”1950年11月29日,马占山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逝世于北京寓所。本报记者 孙涛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