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走进位于红石国家森林公园腹地的蒿子湖杨靖宇密营,那巍然屹立于入口右侧的杨靖宇将军巨型雕像,展现给我的是一位誓死与日寇血拼到底的硬汉杨靖宇,那么,位于百里蒿子湖间的杨靖宇密营,则让我见证了作为优秀军事家的智慧杨靖宇。
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踏访路程后,我无比惊讶地发现,整个密营的选址之妙、布局之巧、功能之全、隐藏之深,无声地展示出这位东北抗联著名领导人用兵谋略的成熟稳健和对敌我兵情的深刻洞察。
蒿子湖密营又名南岗头密营,居于百里蒿子湖之中,中间有东西走向的大山老龙岗,沟谷纵横交错,地形复杂相似,当地人称为“迷魂阵”,杨靖宇将军指挥抗联战士把密营建在这“迷魂阵”里。
依着沟谷地形地貌,抗联战士在密营里建造了饮马池、碾盘、粮仓、司令部、哨所、猎坑、小密营、战壕、水井、修械所等战斗生活设施十多处。每一处设施都巧夺天工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密营四面全是高低错落的原始森林,从远处看踪迹全无。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为了将军的安全,抗联战士在一条沟谷的坡底建了一处主要供杨靖宇居住的小型密营,即杨靖宇密营。密营窄而矮,顶上很自然地生长着各种野生植物。人顺着山岗走来,如果不下到沟底仔细查找,根本无从发现这个密营。
“一方面是隐蔽性强,更主要的是撤退方便,你看,从杨靖宇密营上到山岗,很快就能绕到山岗的背面。”红石林业局的讲解员赵芙颖说,抗联战士装备、给养、人数都跟日伪军没法比,杨靖宇将军能在这里生存四年多并且指挥了十余场战役,靠的就是这精心布局的密营和对沟谷地形的熟悉。
“杨靖宇将军身高一米九二,躺下去连腿都伸不开,怎么住呀?”同行的小马发出疑问。
赵芙颖一声叹息后说,抗联战士在密营里生活极其艰苦,吃的是树皮磨的面,穿的是从敌人或牺牲的战友身上扒下的衣服,在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漫长冬季,能有个地方呆着不被冻死就已经是万幸了。
“那时的惨烈与艰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除了生活异常艰苦,抗联还要随时应对日伪军的搜山讨伐,多数时候不敢生火,不敢打抢。”与我们同行的马继民接过话说。
令我们赞叹的是,即使在这生存绝境,杨靖宇将军仍能娴熟地运用兵法韬略,以运动和游击为军魂,与日伪军在大山里周旋,有力地牵制并打击敌人。
“杨靖宇将军没有念过军校,也非行伍出身,何以对用兵打仗如此在行?”在走出密营的路上,我问马继民。
马继民说:“爷爷在年轻时学习过《孙子兵法》,更重要的是,曾经有人从关内给他带来一部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这本书对他带兵打仗影响非常大。”
既是休息所,也是战斗所;既能安全隐蔽,又能迅速撤离……百里蒿子湖里的一处处密营,既是东北抗联艰苦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杨靖宇将军高超使用游击战术的立体见证。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