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物小传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校,次年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1914年投笔从戎,入冯玉祥西北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市长。1938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5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
张廉云(1923- )山东临清人。1923年生于北京南苑。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中共、民革交叉党员。先后在北京市自忠小学、北京小学、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市九十九中学、市教育局、积水潭医院、第一传染病等单位工作。1979年后,任民革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副主委。1997年离休。曾任民革中央常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2.传奇故事
在北京只有三处以现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即东城区的张自忠路和西城区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这三位都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早年都是冯玉祥将军的部下。自1934年29军驻防平津地区后,都曾在北平居住过。
张自忠是家喻户晓的抗日民族英雄,也是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他牺牲在湖北襄樊十里长山,埋葬在重庆北碚梅花山。回顾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前后的诸多历史细节,即使70多年过去了,他率部多次痛击日寇的骄人战绩、“武官不惜死”的军人武德、尽忠爱国的牺牲精神,至今仍令人感动。
殉国前 已是多次痛击日军的“活关公”
在殉国前,张自忠已多次取得对日作战的骄人战绩。1938年3月的两次临沂战役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打的第一仗,胜利来之不易。
第一次临沂战役中,张自忠率部一昼夜强行军180公里驰援鲁南军事要地临沂。14日凌晨,张自忠指挥全军暗渡沂水,向日寇“铁军”的精锐第5师团右侧背发起攻击。日本被迫放弃正面攻城,转而对五十九军作战。双方展开混战,短兵相接,几度形成白刃战。战至16日,战区认为五十九军伤亡过重,建议撤退。但张自忠坚持作战,他说:“我军伤亡很大,敌人伤亡也大。敌我双方都在苦撑,战争的胜利,决定于谁能坚持最后五分钟。既然同敌人干上了,我们就要用精神和血肉拼命干一场,不打败敌人誓不罢休!”16日夜10时,五十九军发起空前猛烈攻击,拼杀至17日凌晨4时,攻克日军全部主阵地。同日,守军庞炳勋率第四十军抓住有利战机,率部猛袭日军侧背。18日张、庞两军从东南西三面夹击日军,经过昼夜血战,精锐第5师团终被击溃。张、庞两军共歼敌4000余人,张部消灭了3000多人,其中包括日军大佐、中佐和大队长各一名。五十九军也伤亡惨重,成建制战死的有一个营、三个连。
3月22日,五十九军奉令到达费县县城。板垣征四郎听闻张自忠部他调,又向临沂发起第二次进攻。庞炳勋孤军应战,被迫退守临沂以东,并频频发出求援急电。23日晚,五十九军不顾往返辛劳,奉命又以强行军回返临沂。30日发动反攻,坂垣征四郎丢弃了大衣和手杖,落荒逃命。第二次临沂战役胜利结束。两次血战,五十九军伤亡惨重,仅连长就伤亡120名。张自忠与庞炳勋两次打退号称日寇“铁军”的板垣师团,歼敌5000余人的两次临沂战役成为台儿庄会战的另一个主战场,彻底粉碎了板恒、肌谷两师团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致使肌谷师团孤军深入,后被李宗仁部队围歼,从而取得台儿庄大捷。
1938年10月,张自忠由第五十九军军长升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后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初,张自忠指挥所部接连在鄂北进行了4次中小规模的战役,歼敌不下4000人。其中二月的京山之役战绩尤佳。1939年5月2日,国民政府授予张自忠上将军衔。
1939年5月,随枣会战开始,张自忠率部取得“鄂北大捷”。12月,又率右翼兵团歼敌4500余人,取得“襄东大捷”。此后,张自忠受到日军尊敬,被他们冠以“现代关公”和“活关公”的称号。中国老百姓也美称他为“活关公”。(关羽在中国被美化成武圣人,在日本则是战神的象征。)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