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大理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南诏、大理国的故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民族风情多姿多彩,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球生态宜居城市等多项桂冠于一身。全州共有各类景区景点130多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0多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多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共22个,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文物古迹最多的州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州市。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省大理州考察时,站在洱海边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重要指示。4年来,大理州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大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面对稳中有变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攻坚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扎实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突出抓好洱海保护、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四件大事”,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建设不断“加挡提速”,拉开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大幕。
大理州在景区建设、宣传引导、政策资金、市场营销、线路打造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例如在享有“中国民间木雕艺术之乡”称号的剑川县打造了剑川石宝山—沙溪古城等国家4A级景区。
目前,大理州共有10个特色小镇列入省创建名单,例如大理双廊小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双廊小镇内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报4A级景区。
成立25年的本地企业佳利集团,发展成为滇西地区规模较大、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2015年,集团跻身“云南非公企业100强”第72位;
2016年,进入“云南企业100强”第76位、“云南民营企业100强”第28位和“服务业企业50强”第25位;
2017年,名列“云南企业100强”第70位、“云南民营企业100强”第26位和“服务业企业50强”第17位;
2018年,再次荣登“云南企业100强”第65位、“云南民营企业100强”第22位和“服务业企业50强”第21位榜单。
旅游发展大提速
大理成为全域旅游大景区
大理有着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宜游宜居的气候生态环境、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和美食,加之大理是滇西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中心位置,其全面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了大理州发展全域旅游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比较优势、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
3年来,大理州全面推进12县市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申报工作,推进形成“景区互推、游客互送、信息共享”的全域旅游模式,打造“全州到处是风景,随时随地可旅游”的大理全域大景区。为带动非洱海流域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大理州在景区建设、宣传引导、政策资金、市场营销、线路打造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例如在享有“中国民间木雕艺术之乡”称号的剑川县打造了剑川石宝山—沙溪古城等国家4A级景区。通过扎实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强化旅游宣传,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推进全域营销融合,实现手持一机游遍大理等措施,全州的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后,大理旅游将按照全面推动“旅游革命”,坚持“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改革创新、规范发展”四个基本原则,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发展目标和优质旅游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目前,全州共有10个特色小镇列入省创建名单。同时,结合规范发展高端品牌酒店和精品民宿客栈、积极开发康养旅游产品、完善发展自驾露营旅游产品、打造“大理味道”特色餐饮品牌体系、促进旅游消费、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探索推进研学旅行等重点工作举措,不断创新产品供给,丰富旅游业态,推动大理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
脱贫攻坚大提速 各民族携手奔小康
近年来,大理州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持续推进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截至2018年底,产业扶贫资金及贷款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0.3万户39.7万人,新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移就业4.3万人。实施农危改59474户、竣工57782户,易地搬迁完成3672户,新启动建设797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均达100%,住院费实际报销比例达95.9%。抓实控辍保学、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零辍学。对云龙县和深度贫困乡村的帮扶力度加大,教育部及直属高校直属单位挂钩、浦东新区帮扶、中央企业帮扶成效明显。投入扶贫资金77.6亿元,祥云、宾川、鹤庆、巍山、洱源5个县实现脱贫摘帽,漾濞、永平、南涧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接受考核验收,6个贫困乡镇13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8.1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4.02%降至1.42%。
生态保护大提速 洱海水质稳定向好
2018年,大理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5.2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5万亩,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完成10610辆黄标车淘汰治理,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45件,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效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扎实推进,“八大攻坚战”全面启动,投入资金78亿元,实施了一批以环湖截污为重点的保护治理项目,实现流域截污管网闭合运行,初步构建了“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全流域截污治污体系;狠抓生态空间管控,完成了蓝线、绿线、红线“三线”划定和绿线内1806户、64.8万平方米生态拆除,启动生态廊道隔离带建设,“人进湖退”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大理州全面打响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通报表扬。洱海水质全年为优,总体保持Ⅲ类、7个月达到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是2015年以来水质最好的一年。
项目建设大提速 滇西中心城市建设谱新篇
2018年,大理州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项目建设持续快速推进。其中,大临、大瑞铁路建设加快,广大铁路扩能、大丽铁路提速改造完成,7月1日昆明至大理的动车开通,大理进入了高铁时代。大宾高速建成通车,楚大高速扩容改造、南景、鹤关、大漾云、大南、宾南等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新建通村公路4421公里。大理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达178万人次,应急增容改扩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建设全面启动,剑川县大干场等34件在建水源工程有序推进,祥云青海湖二期工程竣工验收,建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3.4万件。实施重点能源建设项目27个,宽带光网覆盖所有行政村,4G信号自然村覆盖率达95%。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6.1亿元,增长5%。
改革开放大提速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2018年,大理州关闭煤矿24个,退出产能82万吨,为企业减免税收31.9亿元,鹤庆县、永平县增量配电网分别列入国家、省试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集体产权制度、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及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大理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证照分离”全面实施,企业开办时间压缩一半,新登记市场主体38692个,增长20.6%。教育卫生、国有林场、出租汽车行业、价格调整等改革取得实效。强力推进“一把手”招商,北京汇源、广东奥园、四川其亚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开工,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596.8亿元,增长30.5%。本地涌现出了佳利集团、下关沱茶、大交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其中,已成立25年的佳利集团成功实现了“向品牌化升级、向多样化发展、向一体化进军”的三大跨越发展,成为滇西地区规模较大、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社会事业发展大提速 群众生活安居又乐业
2018年,大理州完成公办中小学幼儿园C级不安全校舍加固改造27.2万平方米,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5%,高考成绩持续名列全省前茅。积极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大理技师学院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城乡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46.9万人,参保率96.8%。大理州中医医院、州妇幼保健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州医院被国家卫健委评定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示范医院。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文化和旅游部在剑川挂牌中央美术学院传统工艺工作站。成功举办大理国际马拉松、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亚洲龙舟锦标赛等品牌赛事。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6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困难群众救助补助6.9亿元。归集住房公积金28.3亿元。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得到加强,双拥模范创建取得成效,发放优抚补助1.8亿元。10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
“五朵金花”的故乡,正以昂扬的步伐、绚丽的姿态,奋进新时代,再造新辉煌。
一个生态优美、经济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幸福新大理已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