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大理:军地和谐共建 双拥成绩斐然

2019-10-24 16:07:20来源:中国文明网

在大理这一方美丽的土地上,风花雪月、湖光山色,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息;在大理这一方英雄辈出的热土上,世代相传崇军尚武的光荣传统。连续五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次蝉联“云南省双拥模范城”,大理市双拥工作在各项事业中光彩夺目。

大理市历来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与驻军部队围绕服务,保证桥头堡和国防军队建设,探索实践军民融合式发展和社会化拥军新模式新方法,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理市市内有驻军单位12个,近年来,大理市积极开展拥军优属和谐共建活动,在云南省内成立首家驻军生活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优抚工作制度,落实退伍军人安置工作,营造良好的拥军优属氛围,在苍洱大地上奏响了一曲和谐共荣的“鱼水”赞歌。双拥工作宛若一朵奇葩,在大理市的各项事业中百花齐放、光彩夺目。

创新思路强组织 细化职责明任务

“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云南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这崇高的荣誉,也是一个更高的起点。大理市在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和连续九次荣获“云南省双拥模范城”以后,全市党、政、军、民把荣誉当作新起点,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方式,突出双拥特色和亮点,向着更高的目标坚实迈进。

结合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要求和特点,大理市委、市政府突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两项重点工作,按照“围绕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及时调整充实“大理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两区、各乡(镇)、大中型企业和驻军营以上单位都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委会、社区、学校、中小企业和驻军营以下单位层层建立了双拥工作组织,构建了党政军齐抓共建,横向连军地、纵向到基层的双拥工作网络,在全市上下形成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双拥工作新局面。

每年年初,大理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对照《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标准》和《云南省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标准》,与各责任单位签订双拥工作责任书。制定了《大理市全面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对照“双六互动计划”进行了细化、分解、责任到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将慰问驻军部队、重点优抚对象等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配齐配备双拥工作人员和设备,市双拥办实行军地合署办公,专职人员由2人增加到4人,促进了双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丰富载体勤宣传 家喻户晓话双拥

大理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通过宣传咨询、专题展览、演讲比赛、摄影大赛、军民联欢文艺演出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双拥氛围,近年来大理市接受国防教育的人数达到18万多人次。宣扬支持国防建设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抓实民兵预备役人员牢固树立“后备必用”、“后备先用”的观念;充分利用国庆、“八一”、国防教育日、纪念日等节日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渠道提高青少年对国防重要性的认识和对亲人解放军的热爱。

通过编印纪实画册、录制电视专题片、刊登双拥工作专版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和宣传双拥工作。在学校、社区宣传橱窗、主要交通路口路段张贴和设置双拥公益广告宣传牌,切实做好军烈属家庭挂光荣牌工作,及时为立功受奖的官兵家庭送达喜报,在全市形成军人可敬、当兵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大中小学学生、民兵的国防教育率达100%,普通群众达85%。

落实政策办实事 优抚安置“三满意”

在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的同时,大理市不断创新优抚安置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大理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等10多个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军转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实现了军队、地方、被安置方“三满意”。

近年来,大理市建立了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和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农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随年度经济增长比例增长,并实现了优待金标准、优待面、兑现率三个100%。不断加大优抚对象保障力度,对生活补助金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重点优抚对象,每人每月再增加460元;对全市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的重点优抚对象,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减轻优抚对象医疗负担。

在大理市下关镇大庄村,70多岁的杨天富和张桂花老两口是享受抚恤待遇的烈士遗属,他们的儿子在1992年6月执行缉毒任务时牺牲。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经常到大庄村看望慰问他们,给他们落实了抚恤金。2012年,杨天富和张桂花享受抚恤金每人每年6858元。去年春节前夕,民政部门走访慰问杨天富和张桂花二位老人的时候,杨天富激动地说,“虽然儿子牺牲了,但有各级的关怀,我们老两口知足了,同时,抚恤金从最初的每月几十元增加到现在几百元,可以说是吃穿不愁,可以安享晚年了。”

2012年至2014年,大理市接收军转干部及随军家属87人,其中自主择业40人,双考安置44人,随军家属安置3人。共为部队解决子女入托、入学困难126人,安排非领导职务解决了369名军转干部的职级待遇问题。认真做好重点优抚对象各种抚恤补助金的发放工作,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并按规定及时调整提高抚恤补助标准。2012年至2015年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等,临时生活困难救助177人(户),发放救助金10.59万元;医疗救助2195人次,发放救助金115.84万元;新建维修改造住房42户,发放维修改造金109.1万元;为33名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发放一次性抚恤金677.97万元。为831户义务兵家庭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1117.16万元,做到了按大理市居民人均纯收入100%兑现。从2013年起,每年对辖区内重点优抚对象进行健康体检,共计4722人次,支付体检费122.77万元。圆满完成了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

用心打造创精品 优质服务献真情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苍洱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军民情,民兵训练基地建设突飞猛进,景点、景区、公交车军人一律免费,部队子女就近就地入学入托,为军人军属提供优质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全市上下正谱写着一曲曲“鱼水”赞歌。

在大理市下关镇大庄村的一片良田中,农民们精耕细作,茄子、辣椒、白菜、豆角、南瓜等数十种蔬菜常年生长,便利的交通把这些蔬菜从乡间输送到城镇。每天早晨,菜农们都会赶早摘菜,各种新鲜的蔬菜披着晨露被装入箩筐,送上车辆。家住大庄村的菜农杨泽兵是蔬菜种植的行家里手,在当地小有名气。现在,他已成为大理市驻军生活服务中心蔬菜配送站的负责人之一,每天专门为部分大理驻军配送各类新鲜蔬菜,这一干就是三年多,家庭日渐富裕。在谈到这几年配送蔬菜的感受时,杨泽兵侃侃而谈,“用心于诚,驻军是人民的保障,只有把最好的蔬菜送入军营,才不辜负政府交办的重任;在与军人打交道中,我也学到了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军人作风,干起事来就信心十足,哪有不成事的道理。”这就是在采访中,这位淳朴菜农流露出的心声,这也是大理市抓实双拥工作、拥军优属的一个写真。

针对驻军多、对蔬菜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大理市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无公害“拥军蔬菜基地”,部队官兵能天天吃上物美价廉的时鲜蔬菜,每年为部队配送无公害蔬菜100多万斤。按照“政府倡导、市场运作、部队自愿、地方微利、互惠互利、军地共赢”的原则,大理市还创建了驻军生活服务中心,为部队提供方便、优质、高效服务,每年为驻军节约经费近80多万元,受到全国、全军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部队官兵的赞誉。

大理市委、政府历来重视驻军部队的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筹集资金100万元支持大理军分区武器装备库建设,筹集资金15万元支持大理军分区开展民兵政治工作,筹集资金10万元支持77263部队战备库室建设,筹集资金30万元支持77228部队政治工作建设,筹集资金11.6万元支持77228部队排污管道改造。实行市内景区景点、公厕、公交车等军人免费制度;每年春节、“八一”慰问驻军部队和优抚对象,支出经费375.91万元;每年老兵退伍时还为驻军每一名退伍老兵送去一份具有大理特色的慰问品。从2003年起,大理市专门设立了“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合议庭”和涉军法律服务热线,市双拥办和法制办到部队为军人军属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提供法律咨询,全力维护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2014年到大理武警支队、大理消防支队和77228部队普及法律知识4000多人次。拥军优属工作犹如一张普及到了社会每个角落的网络,大众知晓、群众拥戴、措施有力。

情注苍洱爱人民 金花故里作奉献

铿锵的锣鼓,振奋人心;双拥的号角,催人奋进。驻军各部队广泛深入开展拥政爱民工作,积极投身到抢险救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保护苍山洱海生态建设中,苍洱大地激起浓浓双拥热潮。

抢险救灾、扑救火情、生态建设,在人民群众需要援助的关键时刻,驻军部队视驻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2012年以来,驻军各部队共完成扑灭大风坝山火、苍山西坡山火、挖色山火等急难险重任务80多次,出动兵力1.5万多人次、车辆1100余台次,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折合人民币150多万元。向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和大理洱源地震灾区等灾区捐款130多万元,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向扶贫援建点捐款80余万元,义务植树造林13600余株,义务献血72000毫升,筹资20多万元资助困难学生达263人次;慰问军烈属、贫困村民和“五保户”2000多户,捐款40多万元;积极为群众治病,义务治疗3万多人次,每年减免困难群众医药费近50多万元,涌现出一批扶贫帮困先进典型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参加社会综合治理整顿30多次,共出动兵力3256人次、车辆100多台次,打击犯罪团伙2个,在巡逻中共抓获违法犯罪人员30多人。

悠悠拥军情,切切爱民心。驻军官兵积极开展军民共建,主动为农村修桥修路,改善村容村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驻军子弟兵们情系第二故乡,在生态建设中显身手。据统计,2012年以来驻军部队出动官兵1.8万多人次,出动车辆1900余台次,根据大理市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实施方案,定期疏通洱海入湖责任河道,清运垃圾600余吨,为旱区送水700余吨,维修水窖200余个,抗旱保苗150多亩。市人武部民兵应急分队的50多名民兵积极参加洱海封湖禁渔区的查禁工作,为洱海的生态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广大驻军官兵为绿化美化家园,呵护秀美山川,建设幸福新大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荣光映征程,同心铸长城。连续五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九次蝉联“云南省双拥模范城”,沉甸甸的奖牌,真实地见证了大理市双拥创建工作光辉的历程;荣誉的背后,深深凝聚着党心、军心、民心,深深凝聚着军民鱼水似海深情。

大理市双拥工作将按照“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打造亮点”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军民融合、服务发展、统筹协调、合力拥军的原则,不断拓宽双拥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深入挖掘双拥工作新亮点、塑造新典型、打造新品牌,努力实现双拥工作的新突破和新发展,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云南省双拥模范城”的光荣称号再添光彩。(郭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