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双美丽县城巍山古城
自2017年特色小镇创建以来,截至今年5月底,我州列入省创建名单的10个特色小镇实施项目191个,累计完成投资93.3亿元;累计新入驻企业75家,实现新增就业12253人,集聚国家级大师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人,实现旅游收入135.4亿元。
我州“美丽县城”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各县市制定了“美丽县城”创建工作方案,对创建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了责任单位,建立了“美丽县城”建设项目库,一批“美丽县城”建设项目相继启动。
……
我州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创建和“美丽县城”建设工作,将特色小镇创建和“美丽县城”建设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高位推动。目前,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特色小镇越来越有特色,美丽县城越来越美丽。
■ 美丽县城越来越美丽
2019年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围绕“干净、宜居、特色”三大要素,突出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县市,打造一批名副其实的美丽县城。聚焦功能优化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环境美化亮化、管理服务提升、民族文化保护,用3年时间对县城进行全面提升,争取每年都有县城进入省级“美丽县城”名单。我州通过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及早谋划,方案先行、强化指导,出台文件、结合实际,择优推荐、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等,全面启动“美丽县城”建设工作。
走进永平县城,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城区街道、焕然一新的棚户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永平县城便洋溢在璀璨的灯光里,在溢彩流光中尽情地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繁华和美丽。
近年来,永平县先后对县城主要道路和重要节点实施了亮化、绿化、美化景观提升改造项目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等综合整治项目,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在“美丽县城”建设工作中,永平县实行“一个片区、一个专班、一本账单”的推进机制,按照《永平县“美丽县城”建设实施方案》分解细化了项目建设计划,列出了“美丽县城”建设月度工作任务清单,确保“美丽县城”建设工作快速有效推进。
这是我州启动“美丽县城”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各县市“美丽县城”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巍山县妥善处理“美丽县城”建设与古城保护工作的关系,针对存在的短板,整理出建设工作“负面清单”,持续推进古城风貌整治、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古城居住环境等工作;剑川县把“美丽县城”建设与全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文明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县和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六城同创”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漾濞县同步实施“共建干净家园、营造宜居环境、打造特色风貌”三项工程。
……
我州“美丽县城”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5月30日,州政府印发了《大理州“美丽县城”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全州“美丽县城”建设不设梯队,不限名额,通过3年努力,力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我州按照建设具有发展特色突出、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和谐美观、功能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管理井然有序、人居环境良好、民族文化传承的大理地方特色现代“美丽县城”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补齐短板、监管并重、产城融合、统筹创建六大原则推进实施,打造“一县一业”,促进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以“美丽县城”为引导,统筹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工作。
我州各县市制定了“美丽县城”创建工作方案,对创建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了责任单位,建立了“美丽县城”建设项目库。按照“美丽县城”创建指标体系要求,统筹整合建成区范围内各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了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县城风貌整治、智慧城市建设、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等一批“美丽县城”建设项目,全面加强市容市貌及县城秩序维护管理,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县城道路交通、供排水、网络通讯、居民住房、绿化亮化美化、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及支撑能力。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州将组建“美丽县城”建设专家组,强化对县市“美丽县城”建设工作的技术指导,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选择有条件、基础好、建设周期内能启动和完成的项目作为“美丽县城”建设项目,做好一批对“美丽县城”有支撑作用的重要项目。
■ 10个特色小镇越来越有特色
“我平时工作忙,每天过的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身心俱疲。来到双廊后,全身心都放松下来。这里让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随处一坐就可以发呆,沉静下来,享受惬意的慢生活。”5月3日,在双廊南诏风情岛上观景的成都游客刘瑜对记者说。
此时的刘瑜,完全沉醉在双廊的诗意里。这里,境内水天一色、群山叠翠与湖光水色交相辉映,金梭织锦、“双岛双曲”与古色淡雅、风情浓郁的白族集镇相互环抱,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大理市双廊镇结合洱海保护治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全力推进违建拆除、环湖截污改造提升、环境风貌整治等工作,开展复线路改造、街道路面改造提升、餐饮客栈绿化美化等项目建设。双廊小镇创建以来,实施了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北入口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停车场即将投入使用,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极大提升。农民画社画展、诗联协会作品展、双廊摄影作品征集等文化艺术活动有序开展。截至今年5月底,双廊小镇累计完成投资5.5亿元。小镇积极调整完善产业定位,着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和本地艺术家资源,打造杨丽萍艺术空间、双廊伙山美术馆,布局双廊麋鹿市集、双廊稻田祭等项目,构建双廊古镇风情体验、文化创意与艺术展示、山地乡村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等有机结合的旅游综合业态,努力打造成为服务设施完善、产业高度融合、文化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
六月的大理,风光旖旎。当清晨的阳光缓缓洒在洱海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洱海更显碧透和澄澈。坐落在苍山之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古城沉寂了一夜之后又开始热闹起来。“这里太美了,我们来拍张照吧!”在大理古城南城门外,一些游客纷纷在南城门前合影留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理古城复兴路两侧的商铺悬挂着统一样式的牌匾,整条街展现的是以清末民国初年民居建筑风格为基调的古城古朴风貌。置身其中,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大理古城特色小镇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特色小镇创建以来,实施了古城风貌保护提升项目、传统院落修缮及活化利用项目,妥善完成“一部手机游云南”第二批任务及延展相关工作。启动了华侨城变压公园项目建筑修缮工作,大理书院项目进展顺利,云南映像·五朵金花大剧院主体工程完工,垒翠园基本建成,即将投入运营。大理王宫、文献楼广场片区等项目前期策划、规划设计不断深化和完善。截至今年5月底,大理古城累计完成投资16.2亿元,占总投资32.72亿元的49.51%;累计入驻企业6家,增加就业2652人,共接待游客4277万人,旅游收入23.72亿元。
自2017年特色小镇创建以来,我州共有10个特色小镇列入省创建名单,其中国际水平特色城镇2个: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全国一流特色小镇2个:喜洲古镇、沙溪古镇;全省一流特色小镇6个:祥云云南驿小镇、大理龙尾关小镇、鹤庆新华银器艺术小镇、剑川木雕艺术小镇、诺邓古镇、大理双廊小镇。同时,我州把漾濞石门关旅游小镇、复旦·永平核桃商旅小镇、南涧公郎茶小镇、洱源右所高原水乡小镇、弥渡密祉花灯小镇等5个小镇确定为全州一流特色小镇培育对象,力争通过自行创建,达到省级创建标准。
目前,我州各特色小镇道路交通、电力通信、污水管网、停车场等相关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和古建筑维护修缮、传统院落改造提升、游客服务中心、高端酒店等建设项目推进顺利。与双廊小镇一样,大理古城、喜洲古镇、龙尾关小镇也通过污水处理厂、环湖截污工程建设,做到了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同时,各特色小镇游步道、旅游公厕、标牌标识等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开发建设成效初步显现。此外,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我州各县市还结合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实施了风貌提升改造工程,对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外立面进行提升改造,对老旧民居进行整治排危,规范强弱电线路,排除安全隐患。各小镇通过开展风貌改造整治,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较好地重现了古城古镇的古朴风貌和特色小镇特色。
■ 小镇特色产业越来越兴旺
茶马古道添秀景,木雕之乡展新姿。6月21日,以“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创新美丽生活空间”为主题的2019年大理·剑川木雕艺术博览会暨剑川木雕文化节在剑川木雕艺术小镇开幕,国内外三百多家企业前来参展。2018年,木雕艺术博览会、剑川木雕文化节在剑川木雕艺术小镇举办;2017年,首届云南名匠木雕大师(滇西)片区评选活动、木文化系列活动在剑川木雕艺术小镇举办……这些活动的举办,有效提升了剑川木雕、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文化品牌影响力。
剑川木雕艺术小镇在创建过程中,紧紧围绕“特色”作文章,依托木雕产业支撑,聚合木雕、文化和旅游的功能,努力建成云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最具特色的集木雕创作、生产、展示、体验、交易、交流、会展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截至今年5月底,剑川木雕艺术小镇累计完成投资12.63亿元。累计入驻企业8家,增加就业255人,共接待游客50万人,其中过夜游客6万人,旅游收入8亿元。目前剑川木雕艺术小镇核心区各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小镇已初具规模。2018年,木雕艺术小镇实现木雕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3854万元,比2017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17%。2018年小镇就业人数1629 人,比2017年增长16%。小镇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剑川木雕产业的发展和周边群众收入的增加。
6月22日下午,一辆大巴车缓缓驶入鹤庆新华银器艺术小镇,从大巴车上下来的几十名游客一边参观小镇里的银器手工制品,一边赞叹鹤庆新华银匠精湛的银器手工制作技艺。
目前,鹤庆新华银器艺术小镇银器文化艺术展示中心主体建筑完工。小镇内,一名工人一边对照图纸对已经铺装完毕的石板路面进行测量,一边认真做着记录。青瓦、白墙、彩绘、木格子门、青石板路面……小镇里流露出一派古朴而典雅的气息。
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原水乡风光,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银器加工技艺,以银器制品的生产及销售为特色产业,结合高原水乡湿地、候鸟栖息天堂、特色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鹤庆新华银器艺术小镇创建以来,着力补齐小镇内交通、水、电、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短板,避免出现“宜业不宜居”的问题。鹤庆县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湖滨带填筑工程、东西草海湿地治理、新华污水处理厂项目、大羊路新华门禁系统至新华村道路改扩建等25个项目目前已完工;新华银器文化交流中心项目、草海湿地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清水河至海尾河一段湖滨带修复工程等项目正在建设。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完成投资3.45亿元,占总投资12.1亿元的28.55%;累计入驻企业26家,增加就业1570人,共接待游客502万人,其中过夜游客59.83万人,旅游收入57.65亿元。
我州各个小镇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围绕聚焦产业,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古城古镇、生态环境、特色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聚焦特色优势,夯实产业基础,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剑川县沙溪古镇兰陵阁特色民俗客栈、四季五柳客栈、既下山精品客栈和巍山古城云溪会馆等一批高端客栈建成运营。以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及双廊、喜洲、沙溪等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以鹤庆新华银器加工、剑川木雕艺术等为重点的手工艺传承,以诺邓火腿、巍山小吃等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及特色美食产业主体更加多元、业态更加丰富,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以产带镇、以产富镇、以产强镇不断取得新成效。
我州10个特色小镇计划总投资202.12亿元。截至今年5月底,全州列入省创建名单的10个特色小镇实施项目191个,累计完成投资93.3亿元。各特色小镇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关注度与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览观光,累计新入驻企业75家,实现新增就业12253人,集聚国家级大师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人;共接待游客人数6414.65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243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35.4亿元。
本报记者 马丽芳/文
本报记者 赵子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