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晓华
国防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刚需,也是双拥工作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始终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主动担起教育部门的双拥职责,立足实际,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教育为支点,撬动双拥的种子落地生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全社会日益加强的国防意识,串起了个人、家庭、国家的同心圆。”作为朝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双拥办)主任,何晓华表示,学校是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员深感责任重大。拥军优属不只是一句口号,更要落到实处、干在实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使命做好双拥工作。她是这么想的,也一直是这么践行的。
主动融入,落实国防教育责任
“走进军营、警营,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开阔眼界的同时,还树立了对军人、对警察的崇敬之情。”何晓华介绍说,在市区教育系统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她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
发挥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制订年度计划、定期总结等工作,组织教育系统各成员单位,不断提升大局意识,认清工作形势,明确任务要求,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市区关于双拥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教育系统落实到位。
一直以来,朝阳区坚持把国防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开足开齐国防教育课,注重国防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将国防教育列入校本教材,增强国防教育效果。在每年清明节、“七一”“八一”等纪念日,各校积极利用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国防主题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把传播红色文化融入教程、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拥军热情,从小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政治情怀。
聚焦重点,帮助解决后顾之忧
人民子弟兵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从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到乡村振兴一线,从抢险救灾到防汛抗旱,总能看到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的身影。
关心军人、关心军人家庭就是关心部队、关心国防建设。为了给军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何晓华始终将解决好军人子女入学作为重点工作,积极为军人子女入学创造条件。每年招生工作启动前,她加大统筹力度,扎实做好驻区部队人员子女入学入园工作。积极协调招生部门,组织协调召开政策培训会,组织熟悉政策的人员,就入学政策向部队相关负责同志进行详细讲解,并现场答疑;设立接待专场,了解部队人员子女基本情况以及入学入园需求,对材料提交等环节提供专业指导。近3年来,她妥善安排军人子女入学入园千余名。
同时,她还协调有关学校,调配富有经验的高三教师,为部队参加高考士兵组织专门文化课的培训辅导。协调社区学院等单位,做好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为帮助退役士兵更好掌握退役后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质量提供了专业支撑。
多种渠道,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今天,当人们走在宽广的道路两侧、坐在飞驰的列车上、驻留在人流如织的红色景点,随处可见的国防教育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着爱国情怀。何晓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组织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加强“军”“校”合作。充分利用好军队红色资源优势,在“清明”“端午”等国家传统节日,通过给海防官兵写封信、红歌祭英烈、小报画英雄、走进纪念馆、线上留言献花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深化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国防教育体系,将课堂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国防专题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5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15所。
搭建平台,促进军地携手共建
军地是一家,优势互补才能浇灌出双拥共建之花。何晓华深知为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通过创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国防教育体系,将课堂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国防专题教育有机结合,建好育人载体。她积极协调体育、德育等主管部门,每年提前摸清各校军训教官需求数,制定切实可行的军训方案和军训计划,有力磨炼了学生纪律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政治思想觉悟。
她还发挥职能优势,与教育工会等部门积极搭建地方和部队联系桥梁。通过组织体育竞赛、文化联谊、节前慰问等丰富多彩活动,促进军地人员交流,加深军地友谊,形成教育系统良好拥军氛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适逢《爱国主义教育法》新颁布实施,何晓华表示,将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国防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北京市朝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