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科干部张瑾
“后方”连着“前线”,解决好官兵普遍关注的“后院、后路、后代”保障问题,能够帮助官兵解除后顾之忧,有效激励官兵全力投入练兵备战。作为一名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领域工作20余年的干部,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张瑾一直将军人军属、退役军人视为亲人,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于她来说,退役军人安置、随军家属接收、退役大学生士兵招聘……这些工作不仅仅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更是真挚的军民情谊,也是区域事业单位人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内容。
挖资源拓渠道,开发就业安置岗位
近几年,面对疫情期间就业形势艰难和事业单位改革后编制紧张的双重困难,张瑾用“钉钉子”的精神,全力破解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首先是充分营造政策氛围。区属事业单位大多规模较小,以往协调安置任务,单位要一个一个地磕、岗位要一个一个地抠、条件要一个一个地谈,几经反复,举步维艰。为改变这种局面,她抓住一切机会,在会议、调研、业务沟通中,耐心细致地向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讲解安置政策和接收退役军人的优势,强化单位主动接收意识,并将各单位接收配合度纳入事业单位考核奖励指标分配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岗位开发工作逐渐从“派指标”“抠指标”变为了“抢指标”“要指标”。
其次是深挖资源“分类施策”。通过深挖盘活有限资源,提前制定空岗使用计划,张瑾合理划定预留岗位比例,将接收安置任务与公开招聘工作统筹推进、同步考虑,把退役军人纳入事业单位人才队伍重要来源。同时,她综合分析各类安置人员学历、年龄、部队职务和经历等特点,坚持因类制宜,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别开发岗位,全力做到专业对应、人尽其才。近3年,全区事业单位共接收退役军人48人,提供退役大学生士兵招聘岗位45个。
建制度促发展,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退役军人到地方工作后,面临着环境、身份、管理模式等多重转变,常因对事业单位政策不熟悉而产生种种担忧。张瑾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通过暖心跟踪服务换取他们安心地扎根朝阳。
一方面,及时确立人事关系。她通过与主管部门沟通,指导用人单位与新接收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任岗位,并落实试用期减免、合同期延长等政策,最大化保障安置人员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始终关注成长与发展。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中,她将转业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单独分析、专项研究,并向上级争取在岗位晋升、职员套转上给予倾斜性政策,促使改革红利充分释放。目前,全区有近70名转业干部聘任在领导岗位,多人结合原部队年限成功晋升职员等级。
畅渠道优服务,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关系官兵切身利益,关系部队战斗力建设,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为给随军家属创造更多更合适的就业择业机会,她多措并举畅通“三个渠道”。
一是全天候沟通渠道。密切对接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部队政工部门和随军家属个人,耐心解答他们对区属事业单位职能、性质、待遇和岗位匹配等方面的疑惑。有时还利用个人时间,带随军家属实地考察拟接收单位,让他们吃下“定心丸”。二是高效率流动渠道。悉心指导接收单位落实外省市在编随军家属流动政策和程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近三年共对口安置随调人员21名。三是宽口径招聘渠道。组织开展随军家属定向招聘,动员事业单位开发优质岗位,放宽学历、专业等条件,灵活考试方式,提高招聘覆盖面和参与度。
树标杆立导向,维护军人政治荣誉
2020年,为落实党中央部署,她带领科室同志夜以继日、加班加点,高质量完成了全区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人员统计和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章发放任务。特别是对于一些行动不便或材料不齐的老人,主动上门登记,协助收集材料。纪念日前夕,全区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人员全部收到了沉甸甸的纪念章,她用真诚和努力维护了人民英雄的政治荣誉。
2021年,作为朝阳区抗疫表彰代表团领队,她周密组织22名抗疫先进代表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建党百年庆典系列活动。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之际,张瑾表示,将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葆纯洁光荣,继续书写军民团结的答卷。(北京市朝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