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市鱼水情意深
三沙通过增开“三沙1号”轮等措施来方便驻岛官兵、渔民来往岛屿之间。 本报记者 宋国强 通讯员 李雪冬 摄
中央芭蕾舞团赴三沙演出慰问军民。 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
■ 本报记者 杜颖 实习生 文韬梦黛 (责任编辑:任湘萍)
核心提示
在三沙,“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传统代代相承。“三沙就是个‘兵’市。”三沙设市伊始,市委书记、市长肖杰曾给出这样的定位。3年来,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敞,三沙市军警民共同见证着“兵”市浓浓的鱼水深情,并向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跨步迈进。
组建“海上雷锋班”、实施十大双拥工程、共抵台风、启动政务包机、双拥惠民大巴……一个个实效工程,一幕幕温暖画面,祖国南海之上,“兵”市鱼水深情相系的赞歌正被洪亮地唱响!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红艳艳的绸布挂于车头,2015年7月8日,一辆定载53人的大巴客车停在文昌清澜港码头待发。三沙市为解决驻岛部队官兵上下岛“最后一公里”开通了双拥惠民大巴。
这是建市3年来,三沙市在为部队军属办实事众多举措中的一项,尽管陆域面积相对狭小,但三沙市拥军的传统却一直代代相承,3年一路走来,三沙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上奋进高歌。
精准定位:三沙是一个“兵”市
三沙是个“兵”市。这是市委书记、市长肖杰在建市伊始给出的定位。
地处南海海域,驻守祖国南大门,三沙诞生之初就注定要担负非同寻常的责任。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挂牌成立。仪式一结束,肖杰就带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到驻永兴岛各部队慰问。
“三沙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要始终坚决把维护国家主权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只有军民团结、融合式发展,才能完成共同的使命,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民族做出我们的贡献。”肖杰指出。次年4月,三沙市首度高规格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核心工作任务很明确,就是协调解决双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多年来,老西沙人都深知,部队的生活条件是很苦的。几乎人人都熟谙一个故事:早期驻守南沙永暑礁的一位雷达技师,守礁5个月,补给舰给他带来两封信。一封是妻子的,一封来自父亲。妻在信中说,“南沙太苦,你要保重自己。我没有他求,只每天盼你的信。”可当他再拆开父亲的信时,父亲在信中说,他的妻子已在两月前患癌去世了。伤心欲绝的他,只能跑到礁边对着大海放声痛哭。交通条件的落后,使得很多驻守祖国南疆的战士身上,都有催人泪下的故事。
因为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神圣使命,也有着对岛礁官兵的深刻理解,肖杰履新三沙时就对干部提出了一个要求:时刻把自己当个兵,时刻设身处地为官兵解难。
三沙设市3年来,三沙不遗余力地改善交通,方便驻岛官兵上岛值班,方便亲人上岛团聚。增开“琼沙3号”轮、“三沙1号”轮、综合执法001号,租用椰香公主号邮轮、申请政务包机、开启双拥惠民大巴等多重措施来缓解交通困难。
2013年春节,市政府专门申请政务包机3架次,接送百名官兵及军属到三沙过大年,军嫂们亲切地称之为三沙“爱心包机”;2015年元月,在“三沙1号”轮码头等场地,人们总能看到一块“军人优先”的提示牌格外注目;2015年7月,双拥大巴载着一张张欢乐的笑脸回家。
处于成长阶段的三沙市,人员编制严格,没有城市等要素的支撑,在解决就业、转业问题上存在困难。尽管如此,三沙市仍把官兵转业复员安置、随军家属就业、落户、子女入学及生活补贴等关系到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双拥工作的民生工程,解决官兵的后顾之忧。安置干部随军家属工作,为驻市部队官兵子女落实中考加分政策,拨专款为驻岛军警部队未就业军人配偶发放生活补贴,结束了驻岛部队官兵家属随军未就业期间没有地方补贴的历史。三沙市还将拥军行动纳入三沙后方基地、海口办公区、文昌清澜补给基地等建设规划之中,真心实意做好拥军优属工作。
军营的生活简单、单调,三沙市想方设法丰富部队文化生活:在永兴岛建起了图书馆;为驻岛部队捐赠了万余册图书;把“电子阅报栏”安装到部队营区,让官兵能一睹当天的报纸;每逢佳节,下基层送欢乐的军民联欢活动,给部队官兵奉上了一道“文化大餐”。两年多来,刘兰芳、姜昆、关牧村、郁钧剑、牛群、黄宏等20多名艺术家都曾深入军营、渔村,为三沙军民表演精彩节目。战士们一下子见到这么多明星,比过年时还要开心。因为有三沙,温馨的海岛渐渐如家,这是三沙设市3年来驻岛官兵最真情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