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山庄大门
透过杂草丛依稀能看到纪念碑的身影
民国牌坊前铁门紧闭,院内杂草丛生,墓穴旁红砖散落……南京中央门外张王庙40号的广东山庄里,安葬着74位抗战官兵和多位粤籍名人。近日,记者调查得知,相关部门有意改造这处墓园,可惜一直未能完成。史学专家表示,广东山庄内“抗日粤军烈士墓”碑,是目前南京仅有的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军人纪念碑,具有特殊意义。
现代快报记者 付瑞利/文 顾炜/摄
杂草丛生,墓园深处有座烈士墓碑
出中央门,沿中央北路前行不到两公里,右拐上北崮山路,就能看见斑驳的牌坊前,有两座石狮镇守的广东山庄了。因为位置不怎么显眼,加上宣传较少,这个听起来像山庄,实则是墓园的院子,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去年,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记者曾来到广东山庄,向外界征询知情者,希望揭开安葬在这里的74位抗日官兵的身份之谜。当时,在这块占地1.9万平方米的墓园深处,有一座“抗日粤军烈士墓”碑,下面安葬着的就是这74位官兵的遗骨。这处墓葬整体较新,碑文字迹清晰,但其所在山庄内的环境却不尽如人意。
今年6月23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墓碑依旧,只是院子里杂草遍地,立着一幢拆了一半的楼房。印有“广东山庄前景规划”等内容的巨幅宣传画,褪色破旧。“广东山庄”牌坊被铁门挡着,想进入墓园只能走侧门。在一排墓穴尽头,还散落着破碎的砖头。
对于眼前的这一切,墓园里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你看,这里的树长得多好,就是整体环境不好,我们在这里工作都感觉不舒服。”作为城区内少有的墓园,广东山庄更像是一处荒废已久的院子,大片空地闲置着。
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抗战时从三牌楼迁来
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安葬着多位粤籍名人的广东山庄,如今变成这般模样,令人叹息。更有关注抗战历史的市民质疑,在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隆重祭奠那些为保家卫国作出贡献的抗战将士,但74位粤籍官兵安息的广东山庄,环境为何如此不堪。
广东山庄内,一处小石碑上记载着它的历史:本庄旧址在(南京)城内三牌楼。于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被日本涡川部队征用,遂募资购地移建于此。三牌楼的地名,就是因广东路路口广东人所立的牌楼而得名。
有资料显示,1937年抗战爆发后,位置独特、环境幽静的广东山庄被日军侵占为伤兵医院。在当时广东山庄理事会的组织下,百余名乡众坦然面对日军屠刀,在山庄大门口举行祭奠仪式。围观的日本卫兵和伤员,也受思乡情结所致而为之动容。
后来,广东山庄从三牌楼迁至中央门外。现任广东山庄管委会主任徐立告诉记者,在宁广东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民间组织,对这处山庄进行管理。后来,“老广东”渐渐力不从心,于1986年将此山庄交由南京市侨联管理。
(责任编辑:任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