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在未入关之前的八旗军制为军事、行政、经济三为一体“生则入档,壮则为兵”、“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入关后以半数八旗军守卫京都,称为“禁旅八旗”,以另一半分驻在全国各地城乡,称为“驻防八旗”;凡上述八旗官兵,均过着“披甲当差”“赖饷而食”的生活;派驻到管护围场者仍保留八旗军制的优良传统,坚持“寓兵于民”、“兵民结合”,即每个兵丁在轮流完成“卡伦”、“值星”或“兵拨”巡逻任务后,可从事农牧业生产或经营,以济家道。
为优抚驻木兰围场八旗官兵,乾隆十八年(1753)朝廷正式谕令实行携眷驻防世袭屯田护围制度,即除每年给粮食5石和俸银48两及眷属“延份”银子6两外,每名官兵还划拨给土地一顷又二十亩,任自行耕种或招佃收租,后来通称“兵租地”。对镶黄、正黄、正红三旗官兵,因地冷霜早难以农耕,改为每名给母牛3头,羊30只,每30头母牛给公牛1头。所拨给的土地无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可自耕也可出租,前期不允许买卖,后期规制放宽,但只允许在旗人内部进行土地有偿转让。
(责任编辑:吴婧)
(责任编辑:任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