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平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3万多名平昌儿女参军支前,5000多名魂归巴山,孕育了我党我军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烈士,诞生了胥光义、赵兰田等7名共和国将军。平昌是一个兵源大县、优抚大县,每年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数百余人,现有各类优抚对象12.1万人。平昌是一片双拥的热土,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4次荣获 “全国双拥模范县”、连续3次荣获“四川省双拥模范县”。
近年来,四川省平昌县双拥工作始终坚持“巩固中求提升、创新中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牢牢把握“围绕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的基本要求,严格落实创建内容,有力有序推进了新一轮“四川省双拥模范县”创评活动。
组织领导强保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创建工作。将争创“四川省双拥模范县”四连冠纳入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政军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主要内容,统筹推进双拥工作与县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调整充实了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委书记担任平昌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召开县委党管武装暨议军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一轮双拥创建工作,协调解决军地共建具体问题。同时,全县各级各部门组建拥军优属领导小组81个、村(居)拥军优属服务小组549个,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646名,有效构建起横向到边、纵深到底、上下联动的双拥工作组织网络体系。坚持军地合署办公,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四落实”,建立健全了双拥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议军会议、军地互通情况、结对共建等12项双拥工作制度,为双拥创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红色文化树品牌
为大力营造双拥创建浓厚氛围,平昌县积极探索国防教育、双拥宣传、红色文化“三位一体”的国防双拥宣传教育新机制,着力打造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双拥新品牌。以该县刘伯坚烈士纪念碑(馆)为中心,依托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区,首创了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新建了红星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等红色文化景点,以红色旅游为载体传播平昌悠久的红色文化历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成立了平昌县实验小学少年军校,在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开展了“不忘国耻、强我国防”全民教育活动,各中小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军训、上国防教育课等形式扎实推进青少年国防教育。在全县重要交通要道设置永固式双拥宣传标牌10幅,书写宣传标语500幅,银行、医院、车站、公园、大型购物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立军人优先服务窗口(标志)132个。每年征兵期间,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滚动宣传《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双拥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营造了“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浓厚氛围。
政策保障固根基
平昌县坚持把落实好各项优抚政策、解决好12.1万名优抚对象的具体困难作为联系服务优抚对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载体,探索创新“政策扶持、激励表彰、示范带动”保障机制,将2756户困难优抚对象纳入城乡低保实行双重保障,资助2953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大病医疗救助3260人次,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优抚对象2100人,扶持培育徐小林、彭银等一大批优抚对象创业典型。统筹推进征兵工作、烈士褒扬和退伍军人安置,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四年来,全县接收安置退役军人数千人,就业安置率、自谋职业培训率均达100%,有效实现部队、社会、个人三满意。
军民共建促和谐
平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在国防建设、优抚安置和双拥创建上,县财政始终给予优先保障。近年来,先后投资为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驻平部队打造“红色家园”,为武警中队、人武部增建高规格“军营图书室” 。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安排60万元用于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安排10万元用于双拥创建。该县将每年8月定为“全民双拥”月,县级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走访慰问,通过引领带动,平昌摩尔赛尔购物中心、四川远鸿小角楼集团等一大批企业和单位,纷纷走进军营开展拥军慰问活动,引领全县人民掀起拥军优属热潮。
人民军队人民建、人民军队为人民。驻平部队官兵视人民为亲人,把驻地当故乡,先后出动240余人次、车辆100余台次参加抗洪抢险、消防灭火、维稳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与远鸿小角楼集团、光荣院、太平村等企业和单位建立军民共建联系点23个,援建“留守学生之家”5个,帮助285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帮扶新修整治乡村公路8条90公里。通过军地互相支持,互办实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全面巩固,共同谱写了军民共建和谐平昌的新篇章。
(平昌县民政局 赵阳 陈林 蒲毅)
(责任编辑:SY006)